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貨幣政策調整效應會有多大

  • 發佈時間:2015-08-31 05:45:2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再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自去年11月以來,已5次降息、4次降準。

  如何理解央行“頻頻出手”的意圖?如何看待一段時期以來貨幣政策調整的效果?下一步又該怎樣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準?《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專家學者。

  “我國貨幣政策是多目標體系。”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表示,我國貨幣政策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等。從今年數次降準降息實施的時點來看,其觸發因素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各個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走勢的分化及我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狀況的波動,都不是由單一事件或某一市場波動引發。

  今年以來,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從全球看,多個經濟體陸續調整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不確定性上升。從國內看,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經濟企穩的基礎仍需要進一步鞏固。同時,近期外匯佔款下降的壓力也使得流動性壓力上升。

  貨幣政策必須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防風險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一方面,通過降息使企業財務成本進一步降低;另一方面,通過降準使金融機構具有更充分的金融資源調配能力。同時,通過定向降準推動金融機構支援消費,加強對國民經濟薄弱環節如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援力度,並配合公開市場操作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保持長中短期流動性的合理適度。

  可以説,降息、降準及定向降準配合使用,保持了流動性鬆緊適度,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下降。從央行統計數據來看,銀行間人民幣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從今年1月3.18%的水準,下降至6月的1.44%,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從1月的3.10%下降至6月的1.41%。前期貨幣政策的效果已經開始逐漸顯現。

  也有觀點認為,貨幣政策的效果並不理想,對實體經濟的幫助有限。比如由於PPI持續為負且降幅還有所擴大,儘管名義利率下行,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貨幣政策有時滯性,並不會立竿見影。”向松祚表示,評價貨幣政策的效果要有耐心,並進行綜合考量。一般來説,貨幣政策在治理物價上行時,效果要18個月左右才會顯現;治理物價下行時,其效果也需要半年至1年才能看出來。

  “要不是得益於迄今為止的穩增長政策,基建投資增速就不會在房地産和製造業投資顯著下滑時逆勢快速增長,目前的經濟增長也不會穩定在7%左右的水準。”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説。

  從後期來看,貨幣政策仍需繼續發力。汪濤認為,降低實際利率可以減輕償債負擔、延緩不良貸款生成速度。進一步降準並通過其他貨幣政策工具投放流動性,可以確保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充裕,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下行。二者也有助於債務重組、防範金融風險,進而避免信貸收縮,間接支撐經濟增長。

  提升貨幣政策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關鍵在於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一步疏通其傳導機制。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工商銀行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該行行長易會滿坦言,銀行面臨整個信貸有效需求下降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認為,“雙降”政策意在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但真實經濟增長需要實體經濟部門的有效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的高效率金融服務供給加以配合,依靠實體經濟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良性互動,還要高度關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等其他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配合。

  “如果沒有其他政策配合,貨幣政策可能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向松祚表示,貨幣政策的效果並非機械性的,並不能實現“一踩油門就跑”的效果。他認為,從根本上來看,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關鍵是要將各項改革落到實處。

  如果能較好地結合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滲透力”將更為明顯。汪濤認為,在穩增長、調結構的過程中,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應根據各自特點,協調配合,共同為結構性改革贏得時間和空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