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忠義之志 揚壯烈之氣
- 發佈時間:2015-08-30 06:38:5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棗陽、宜昌地區,扼控長江交通,是抗戰時期溝通大江南北各戰區的後勤補給樞紐。1940年四五月間,中國軍隊約30萬人與日軍部署的20萬兵力,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中國軍隊傷亡10萬人,殲敵2.5萬人,是為棗宜會戰。
國難當頭舍生取義,生死考驗更顯愛國之心可貴,是謂“忠”。
1940年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16日下午,張自忠殉國前的幾個小時,還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説:“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據當時負傷後倖存的張自忠警衛員谷瑞雪回憶,他見張自忠最後一面時,張自忠已身負重傷。谷瑞雪忍不住哭出聲來,張自忠卻説:你這小子,哭什麼?戰死沙場,是軍人的本分。隨後,他又臉朝著天,異常平靜地喃喃自語道:“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你們快走!”
國難當頭,慷慨赴死,舍生取義的又豈止張自忠一人。173師師長鐘毅中將率領50余人與1000余日本騎兵苦戰3個多小時,身負重傷的鐘毅卻不願意做俘虜,他命令將作戰資料、信件、日記本及印章等物包裹好,埋在附近蘆葦叢中,然後囑咐七八個衛兵,要他們立即分散突圍,千萬不要管他的遺體。在衛兵還不明白什麼意思的時候,鐘毅突然大喊一聲:“中華民族奮起呀!抗日必勝,建國必成!”隨即,他拔出手槍,對自己的頭部就是一槍,光榮殉國,時年40歲。
革命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裏,無數先烈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勝利一往無前,生死關頭勇於獻身。和平時期,每個人的價值實現同樣面臨著多種選擇,自覺把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繫起來,懷揣著憂患意識前進,迎難而上,奮勇當先,是當代人的歷史使命。
直面強敵不為所懼,戰火硝煙催生血性鬥志迸發,是謂“勇”。
雖然棗宜會戰中,很多部隊成建制被日軍包圍,但整個戰役被俘官兵不到1000人,且大多是重傷,由此可見,中國軍人的血性特質在這場戰役中表現得很突出。有血性是強軍征程中官兵必備的精神特質,新一代革命軍人同樣要有血性,具備突破“和平積弊”的英雄氣概、戰勝“致命誘惑”的清醒自覺、支撐“大國崛起”的使命擔當上,體現為在血與火、苦與累的淬煉中,激蕩起橫刀立馬的豪氣、敢打必勝的底氣、舍我其誰的勇氣、赴湯蹈火的膽氣、所向披靡的銳氣、寧死不屈的骨氣,成為國家之劍的寒鋒利刃。
拋顱灑血癡心追隨,士不貪生方見鐵律束軍嚴明,是謂“治”。
就在張自忠親自渡河指揮的主意已定時,其屬下參謀長李文田、高參張敬、參謀處長吳光遼等多人自告奮勇,要求跟隨參戰。他們説:“總司令親自到前方和敵人拼命,我能安安穩穩住在後方無動於衷嗎?”張自忠高興地説:“好,好,咱們一同去。”16日下午兩點左右,張自忠已不指望援軍的到來,只希望在死以前指揮這僅有的一點兵力多殺幾個敵人。張敬則像遊龍般矯捷地追隨在張自忠左右,一面走,一面高喊:“總司令在此,誰也不許退!”在陷入日軍重重包圍之際,連長王金彪見總司令不肯撤退,便回身跑過來用腦袋頂住張自忠的胸脯,一邊往後頂,一邊噙著眼淚説:“總司令,我們不怕死,請您先走一步,我們不打退當面敵人,死在這裡也不下火線!”接著,他示意衛兵將總司令拉走,自己又舉槍揮刀衝到前方。望著王金彪健壯勇猛的背影,張自忠大吼:“好樣的,不愧是我張自忠的部下!”
將死之際,士不貪生。明知前面是一條不歸路,張自忠部屬官兵仍然癡心追隨,這其中既有同張自忠一樣盡忠報國的大節大義,也得益於張自忠將軍鐵律治軍的長期養成使然。張自忠兩次槍斃救過自己的忠勇部下,便是其從嚴治軍鐵證。
“令嚴方可以肅兵威,命重始足以整綱紀。”戰場上的令行禁止,須由平日依法從嚴治軍作為堅強保證。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必然軍令如山、軍法如“刀”。嚴治之軍,所向披靡;無治之兵,百萬無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