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口支援給西藏7個地市城區帶來變化 改變西藏基層農牧區面貌
- 發佈時間:2015-08-29 07: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63歲的旺堆祖祖輩輩生活在風光秀麗的錯那縣勒布溝,靠山吃山倒也不愁吃穿。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人”走進勒布溝,見得多了,旺堆總覺得生活裏少了點什麼。
“對了,就是發展的觀念。以前,我總覺得不愁吃穿就是好日子。現在,我們的追求變了,總希望環境越來越美,日子越來越好。”旺堆老人説,他的觀念變化,源自援藏幹部給村裏帶來的新風。
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立“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工作方針以來,18個省市、17家央企、59個中央國家機關從項目、資金、人才、政策方面,不斷創新援藏模式,加大力度,提升成效。對口支援就像春風一樣吹遍了高原大地,給西藏帶來了新面貌、新觀念、新發展。
對口支援不僅給西藏7個地市城區帶來變化,更改變了西藏基層農牧區的面貌。
在林芝市巴宜區曲古村,太陽能路燈整齊地立在乾淨平整的道路兩旁,一棟棟藏式小樓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村落裏。過去,村裏豬狗牛羊亂跑,只有坑坑洼洼的泥路和破破爛爛的平房。如今,村居環境乾淨了,35戶人家每戶院子裏都多了兩間房,一間是帶有沖水馬桶的衛生間,另一間是洗浴室。
2010年初,包括曲古村在內的7個村被確定為“小康示範村”建設點。由對口支援的廣東省投入2800萬元、當地政府投入350萬元,按照每村450萬元的投入開展“小康示範村”建設。“多虧了援藏支援,我們的村莊才變得這麼美。”當了15年村委會主任的巴桑喬説。
2014年,廣東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又投入3300萬元援建林芝12個村莊建設小康示範村,惠及470余戶2700余名農牧民群眾。巴宜區委書記、廣東第七批援藏工作隊隊長彭裕殿説,“當地黨委、政府和援藏工作組3年時間將投資2億多元,投資範圍涉及城鄉居民住房、農牧業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建設、社會事業、産業發展、生態建設和農牧業培訓等7大類17個項目”。
截至2014年底,各對口援藏單位累計實施援藏項目8310個,落實援藏資金296億元。尤其是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的援藏項目和資金要向基層和農牧區傾斜的要求,援藏規劃中安排到縣及縣以下的資金超過70%。
對口援藏20多年來,近6000名優秀幹部人才進藏工作,為西藏帶來了新技術、新觀念、新思路,拓寬了當地幹部的視野。
日喀則拉孜縣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會議室內,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上,拉孜縣全景鳥瞰立體地圖躍然其上。輸入查詢條件,查詢內容馬上就能顯現。得益於上海對口支援投入700萬元,按照縣域管理架構,並借助資訊化手段,當地構建了實用資訊綜合管理平臺——“智慧拉孜”項目,拉孜這樣的高原小縣也用上了智慧化的社會服務管理系統。
在福建省財政廳援藏幹部劉春榮和廣東省東莞市援藏幹部孫世宏的推動下,由福建財政廳支援的“林芝市財政惠農資金支付監管平臺”在林芝市巴宜區上線使用。該平臺具有惠農補貼資金基礎數據管理、支付管理、對賬及查詢等三大功能。巴宜區林芝鎮的出納曹亞玲説,“平臺的上線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時降低了財務風險。我們的工作由此能夠與內地接軌,享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
“我的賬戶有什麼惠農資金進賬,進了多少,都會收到短信提示,一目了然,非常方便。”巴宜區幫納村村民白瑪次仁也感受到了這種實惠。
以援藏幹部為橋梁和紐帶,大批受援地幹部群眾也赴內地考察學習或挂職鍛鍊,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西藏的自我發展能力,原有的單向援助正逐步向互利共贏轉變。
在援藏單位的帶動下,越來越多西藏産品銷往內地,“西藏産”遍佈內地很多商場、超市,有些還遠銷海外。援藏促進了發展,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提升了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
西藏經濟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擺在援藏幹部面前的一大課題。柯東海是湖北省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幹部,今年是他在西藏工作的第五個年頭。談起援藏,他説湖北省一直堅持“科學援藏”助推山南發展,這體現在每一個援藏項目上。
華新建材有限公司是湖北省“産業援藏”的項目。2004年,華新集團40名員工開始在西藏山南艱苦創業。如今,該公司在西藏工廠年産能達到120萬噸,帶動當地就業近千人。
對口援藏工作啟動20多年來,15億元的援藏資金用於扶持西藏特色農牧業、精品旅遊業等重點産業發展,集中優勢力量闖出發展新路。20多年間,在中央支援、全國人民關心下,西藏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37億元躍升至2014年的92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從1993年的1.56億元增加到164.75億元,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比1993年提升了10.6倍,達7471元。(經濟日報記者 代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