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喀喇沁旗:拿起手機能種地!

  • 發佈時間:2015-08-29 02:31:1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小川

  “有什麼不明白的,翻一下手機啥都能找到,技術上的問題都能解決,這麼種地能不賺錢嘛!”8月22日下午,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喇嘛地村,38歲的村民鮑文華一邊給記者演示如何用手機解決病蟲害,一邊看著自家的番茄大棚樂個不停。

  鮑文華有理由高興。2013年她牽頭成立了番茄種植專業合作社,她自家就有16畝番茄地,劃分為13個大棚,平均畝産1萬7千斤番茄,今年到地收購均價一直在2塊4左右,刨除成本,鮑文華一畝地凈利潤能接近3萬,總利潤接近50萬元,而喀喇沁旗番茄總種植面積達到了1萬5千畝。這一個豐收年,離不開喀喇沁旗對農業大數據的引進和利用。給田地建個身份證

  去年鮑文華可沒這麼興奮。還是這些大棚,去年番茄價格跌至5毛一斤,圓溜溜的番茄堆在地頭沒人要,真是可惜啊。説起去年的光景,鮑文華還是有點後怕,全國面積內番茄氾濫,喀喇沁旗的番茄品質再好,也逃不過市場的低迷。

  今年的番茄種植大豐收,明年會怎麼樣,是要繼續種,還是換種其他品種?鮑文華望著好收成,心裏卻又一絲擔心。

  “我們鼓勵農民發展特色産業,但這個離不開政府的有力引導,要避免出現2014年番茄種植大面積虧損的情況。”喀喇沁旗旗委副書記王秀軍對記者表示。

  “喀喇沁旗需要的,其實是一種農業資訊服務模式”,內蒙古地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利對記者説。他拉來了北京林業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史明昌教授,聯合喀喇沁旗政府,一起研究如何建設大數據支撐下的農業資訊服務平臺。

  鮑文華的大棚上挂著一塊惠農資訊卡,掃一下上面的二維碼,地塊資訊、土壤特質等資訊就可以上傳至手機平臺,這張惠農資訊卡,相當於是地塊的身份證。一旦鮑文華的番茄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問題,她只需要將問題上傳至數據平臺,後臺的專家庫就會調出她的土地資訊,結合土壤、氣候等特徵因地制宜的給出相應的解答。

  “將地理資訊技術和農業資訊技術相結合,是此次喀喇沁旗大數據農業工作的創新之處。”中國農學會科普處處長孫哲表示,內蒙古地拓公司將覆蓋全國的積溫、降水、無霜期、土壤、海拔、坡向等農業地理數據和農業生産數據、産供銷數據相融合,建設成了農業大數據倉庫。

  王永利對記者説,什麼樣的地塊適合種植什麼作物,農民今年應該種植多大面積,能不能讓農民提前掌握全國範圍內某項作物的種植情況,進而避免一哄而上、菜價傷農,這是農業資訊服務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史明昌對此進行了解釋,當農民把自家的地塊資訊註冊後將産品名稱和預期産量自動發佈到網上,有需求的客商會自動來訂貨,這將引導農民走向期貨農業。當系統平臺供需數據累計到一定程度,政府用戶將可以通過客戶端看到轄區內當前農業生産分佈情況、規模、産量等動態資訊,最關鍵的是,當某一品類供應明顯增大時,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手機平臺發佈即時農事資訊,農民馬上就可以看到這一消息,自己決定是否調整種植面積。

  “這是訂單農業的一個方向”,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杜永臣在參觀地拓農業示範園後對記者表示,“大數據+農業,關鍵在如何用好大數據,從全國範圍更好地調整平衡各個品類種植面積是重點。”

  大數據讓可追溯更真實

  “做農業重要的是接地氣,自己都不接地氣,談什麼網際網路大數據?”聯合喀喇沁旗政府,王永利在喀喇沁旗王爺府鎮打造了佔地約60余畝的地拓生態農業科技産業示範園,以王爺府鎮的農戶為典範,探索農業資訊服務模式。

  在示範園區內,地拓公司建設了十幾座大棚,根據喀喇沁旗的地域特色,多數種植了番茄。育苗建棚多高最省錢,搭配什麼原料的棚膜最好,採用什麼苗床,用什麼肥,如何減少病蟲害……番茄種植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和出現的問題,都被上傳到手機平臺上。農民通過手機客戶端註冊自己地塊資訊,種什麼品種、如何種等問題迎刃而解。

  王爺府鎮黨委書記劉來力表示,手機掃碼就能獲得相關品種的實用技術推送資訊,農業科技部門可以線上進行指導,上傳各種答案,不再需耗費人力跑田間地頭,新品種也得以快速推廣。喀喇沁旗農牧業局局長張新德表示,農民從種植到銷售,所有數據都上傳網路,這也從另一方面保證了作物的品質安全,這是一種無法造假的農産品品質可追溯體系。

  “能預測市場動向,還能教我們農業實用技術,照我們農民説,啥是大數據,就是拿著手機能種地!”鮑文華拉著合作社的社員,開始商量著如何種好下一季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