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扶貧讓黃河灘區展新顏
- 發佈時間:2015-08-28 07:33:25 來源: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杜君
“家裏俺是婆婆,她孝敬我;廠裏她是班組長,俺得聽她的!”8月26日,王艷敏的婆婆話音剛落,歡笑聲一片。
王艷敏曾是臺前縣孫口鎮劉橋村的貧困戶,現在全家四口人都成了濮陽市雪鳥羽絨實業有限公司的員工。“這都是托産業扶貧的福啊!從前主要靠種地,全家月收入只一兩千元。如今光我每月都賺四五千呢!”王艷敏笑顏如花,“家中平房翻蓋成兩層小樓,弟弟也到貴州上大學去了。從前做夢都不敢想啊!”
美好生活做夢都不敢想,源於臺前縣曾經“吃糧靠供應、花錢靠救濟”的窮根子。
1978年才建縣的臺前,“地上懸河”黃河和金堤河橫貫縣域,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耕地在黃河灘區,三分之二在滯洪區。2006年以前洪澇災害嚴重,國家和省裏的工業企業佈局“一盤棋”,鮮有落子在臺前。至今,全縣納稅超過千萬元的企業僅1家,過黃河只有走浮橋,也是全省唯一無高速公路通達的縣。
工業發展不充分,經濟實力自然弱,作為首批國家級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臺前,截至去年底仍有貧困村108個,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29%,貧困人口6.27萬人,佔全縣總人數的16.5%。
不宜居宜業,可否易地搬遷?“黃河灘區人口多,灘外土地資源少;財力需高投入,財政卻是全省倒數,縣內搬遷安置難度較大。”縣扶貧辦主任吳華説。
底子薄、基礎差,扶貧治窮,出路何在?
“改‘大水漫灌’為‘定向噴灌’、‘定點滴灌’,産業精準扶貧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臺前縣委書記常奇民表示,堅持産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並重、“輸血”與“造血”並重,2013年以來,全縣每年平均約1萬人實現脫貧。
事實上,産業扶貧“扶”起臺前兩個“白手起家”的基礎産業——羽絨和汽配。目前,被譽為“中國羽絨之鄉”的臺前,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羽毛集散地”。王艷敏所在的雪鳥實業,2014年9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主機板成功上市,開了中國羽絨行業首家海外上市先河。
“公司現有職工1200多人,95%以上來自灘區,基本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雪鳥實業總經理閆照瑞介紹。
依託“龍頭”雪鳥,僅臺前縣産業集聚區,就有鵬達羽絨、芳欣製衣、英騰製衣、華泰羽毛等30多家羽絨服裝及製品企業,帶動全縣從事羽絨購銷、加工人員2.5萬餘人,産品遠銷歐美、南韓、中東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産值34億元。
(下轉第三版)
■點評
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谷建全
産業是區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扶貧開發的重要支撐和主要抓手。臺前縣的經驗是,依託主導産業拉長産業鏈條,推動産業鏈從“地頭”直達雲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做優做強羽絨、汽配等主導産業,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産業,以“網際網路+”為手段,大力培育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業,通過發達的物流吸引人流、客流、資訊流,促進特色産品走出去、名優産品引進來,進而實現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這一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的脫貧致富的實踐值得總結和借鑒。
同時,隨著小浪底調水調沙工程實施,黃河灘區、滯洪區發生洪澇災害的幾率大大降低,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的安全性得到極大提升。建議跳出黃河灘區、滯洪區洪澇災害區的傳統思維,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實現灘區發展由“自生自發”向“政府引導”轉變,基礎設施、産業發展由“不敢佈局”向“積極佈局”轉變,切實加快灘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③11
(上接第一版)
與此同時,臺前縣與北京首農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強與雨潤集團等合作發展,建設標準化鵝鴨養殖基地,羽絨産業鏈條進一步拉長,更多貧困戶有了致富門路。
在馬樓鎮棘針園村鑫峰養殖專業合作社,一群純凈的大白鵝搖搖擺擺散步,間或駐足引吭高歌。
“目前養殖近6000隻,全供雪鳥,年收入六七百萬元。”合作社理事丁同輝笑著説,“明年計劃擴大到1萬隻,羽絨和鵝肉訂單都排隊等著呢!”
“如今,全縣羽絨産業20%的原料都來自本地,大大降低了成本。”閆照瑞説,企業正在完善産業鏈,在做好線下行銷的同時,也將加大線上市場的開拓力度,輻射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
今年4月,臺前電子商務産業園已投入試運作。在雲書網臺前縣電子商務運營中心,記者就看到雪鳥的各色羽絨製品,與其一起“飛”上線的,還有臺前另一“白手起家”、銷售網路遍佈全國縣區的基礎産業汽車配件,以及農家婦女韓春香自産自銷的精選雜糧、武口純手工掛麵、傳統壓榨的香醇豆油等綠色農特産品。
“上個月,僅臺前特色産品的銷量已突破40萬元。”臺前縣長王俊海介紹,到2016年,臺前電子商務村鎮服務站將覆蓋全縣。③11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