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權變清晰發展有動力(行進中國·改革故事)
- 發佈時間:2015-08-28 00:00: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廣東省珠海市鬥門區,農村綜合改革讓農村變美了,農業轉型了,農民致富了。破解“三農”難題,為鬥門農村帶來了發展動力、激發了內生活力。
確權確地、確權確股不確地兩種形式解決土地細碎化
“十里蓮江”是鬥門區農村旅遊的品牌。隨著農家樂的火爆,承包蓮江村土地開發的企業準備擴大投資,提升蓮江村農家樂的檔次,還能解決村內300多人就業;在南澳村,100畝土地將被騰出建生態休閒基地,每畝租金10萬元,今年村集體收入將超過1000萬元。像蓮江村和南澳村這樣從土地流轉嘗到“甜頭”的,鬥門還有不少。
珠海市鬥門區被中央農辦列為全國農村綜改的聯繫點,也被廣東省列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試點。鬥門區農業部門介紹,鬥門區採用確權確地、確權確股不確地兩種形式,推進以確權確股為主要方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
鬥門區委書記梁元東説,兩種確權方式就是鬥門農村土地經營權改革的出彩之處。確權的關鍵是確保農戶在土地上的利益,這是“紅線”,不能碰;但由於鬥門農村土地太細碎,每人平均土地很少,一塊成形的土地承包權屬於好多農戶;如果不從實際出發,簡單地確權到戶,農村土地就是“一盤散沙”。
蓮江村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開發蓮江村農家樂的老總出身農村,賺了錢後希望投資農村,他選準蓮江村承包土地,下決心做出新農村的示範,但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因為一個農戶不同意,項目耽誤了一年。
確地與確權為鬥門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找到了途徑,提高了土地效益,村民也得到了實惠。
協商解決出嫁女權益,並將村集體資産股權化
富裕的珠三角,農家女出嫁後能否獲得土地分紅的問題,一直廣受關注。
按照法規,出嫁女應在出生地擁有土地權益,但民俗又約定,出嫁了就應該讓出權益。鬥門尖峰村的做法是打了個“折中牌”:出生地的村子,把出嫁女的土地權益留一半,轉出的一半,則讓她們與嫁出地協商解決。這一辦法,雙方認可,皆大歡喜。
集體經濟在改革發展中遇到不少問題,比如産權不清晰、分配不公平等。鬥門區2013年出臺了《鬥門區農村集體經濟社區型股份合作制改革實施方案》,對村集體資産進行量化,村民憑股權獲得公正的分紅,村民的利益不再有模糊地帶。
鬥門區農村人口約21萬,結構複雜;10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構成同樣如此,且大部分村民對農村集體資産的總量和分紅情況並不十分了解,加之此前沒有具體的方案對農村集體經濟分紅進行規範,各村的社員身份、收益分配等都處於動態調整的狀態,分紅存在隨意性。《方案》不但實現了集體資産總額和個人股權的量化,股民還可以參與到決策中來,實現了最大的公平性和公開性。
成立協會、合作社等組織,抱團經營釋放農業潛力
白蕉海鱸是鬥門水産的主打産品。之前鬥門的海鱸養殖以“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為主,且各自為政,規模小而散,抗風險能力比較弱,品牌打不出去。
“要改變白蕉海鱸在市場上的弱勢地位,必須從突破農村經營體系著手,推動農業産業的發展。”梁元東表示,鬥門探索以協會主導,統籌全區農業協同發展。
協會統籌,從白蕉海鱸的定價權打出第一拳。去年下半年起,鬥門海鱸價格走出虧損區間,市場價穩步上揚,養殖戶有錢可賺,産業重現生機。下一步,鬥門計劃將白蕉海鱸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同類基地,産業鏈從生産延伸到研發和旅遊。
鬥門區還依託珠海農控集團,整合農業資金,撥出5000萬元扶持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發展,告別過去家庭小而散的發展方式,目前全區已培育農民合作組織和新型農民合作社145家,各級龍頭企業19家。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8日02 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