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夢想之花在泥土中綻放

  • 發佈時間:2015-08-27 03:31:5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琭璐

  是在喧囂的大城市捕捉機會,還是回到鄉村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大學畢業生陳超、李飛、周誠選擇回南京農村創業。他們的創業夢是從踏實地種楊梅、搞鄉村旅遊和創辦合作社起步,在家鄉發展生態農業,在泥巴裏盤出“金子”,在激情中追逐夢想。這裡,滿目青翠、錯落有致的茶園、果園遍佈山間。在遊客眼裏,這裡仿佛是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在陳超、李飛、周誠眼裏,青山處處蘊含著致富因子。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把汗水揮灑在這裡我才覺得踏實”。陳超樸實的話語道出一個道理:夢想的種子一定要播散在適合自己成長的土地上。

  借政策,扶開工帶一程

  26歲的陳超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成熟穩重,2012年他畢業于蘭州商學院,取得法學和設計雙學位,按説找份工作並不難,他卻選擇了回鄉創業。

  “一次我和父親到宜興遊玩,買了點楊梅,感覺特別好吃,因此萌發了種楊梅的想法。”陳超説,回到家後,他承包了近300畝地種楊梅,兼種板栗和茶葉,還特意聘請溧水區科技局的專家做顧問,並請東南大學博士為“楊梅谷”做了詳細規劃。

  創業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2013年夏季持續高溫乾旱,種植的楊梅樹死了200棵,損失20多萬元。“農業項目貴在堅持,做事更要腳踏實地。”陳超説,去年第四季度,他的項目入選“南京青年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獲得50萬元資金支援,區人社局又提供了40萬元免息貸款,更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陳超説,他種的不少是已經長了三四年的楊梅苗,再過兩三年就可以結楊梅果了,“接下來將擴種到500多畝。”楊梅的採摘期很短,一般只有10余天,陳超此次種的楊梅一共有45個品種,可以延長楊梅採摘週期至一個月。在不久的將來,他將研發盆景楊梅以及楊梅酒等系列産品,讓楊梅成為溧水乃至南京的一大特色。

  對於更多大學生而言,創業也許僅僅是個夢想,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不僅需要決心,更需要政策將其“扶開工、送一程”。

  針對大學生在創業伊始面臨的資金短缺、發展瓶頸等問題,南京提出“創業七策”,即提出要將南京打造成為全國大學生創業首選城市,從資金、投融資等七個方面明確青年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政策實施以來,全市遴選出優秀創業項目453個,資助資金總額達7440萬元。

  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南京市建成經認定的創業基地147家,其中全市已評估認定市級大學生創業園基地49家,總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棲霞、江寧、浦口等3個大學聚集地,分別建成了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特別是政府與南工大聯辦的“市大學生創業示範園”,第一期3000平方米初始孵化器已正常運作,入駐初創大學生科技企業62家,博碩士團隊達50%以上。

  借網路,整合資源捕捉商機

  李飛與陳超不同,除了有創業想法、資金支援外,李飛借助網路使自己成為了“整合服務商”。

  2007年,李飛從揚州教育學院畢業,來到南京江寧橫溪街道雲臺社區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橫溪西瓜遠近聞名,但瓜農不知道該往哪銷,城裏人又不知道在哪買。李飛立即找人做了個網站,每天將田間地頭收集到最新的西瓜、草莓、油桃等農産品資訊發佈在網上,為網友線上答疑,不少人“順藤摸瓜”找了過來。兩年多的時間,李飛通過網路銷售的農産品就達10多噸,為村民帶來的銷售收入達100多萬元。

  這時,江寧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紅火。2012年4月,江寧區“五朵金花”開村,隨後的“五一”小長假,3天就接待了遊客近3萬人。“為何不做一家橫溪鄉村旅遊地接社,為到橫溪的遊客提供吃住行遊購娛一站式服務?”李飛迅速寫了項目計劃書,到街道領導那裏毛遂自薦。當年10月,在街道的支援下,李飛牽頭創辦了南京飛躍彩虹旅行社有限公司。

  整合了當地的農家樂、度假村、景區等鄉村旅遊資源後,李飛組織成立了“橫溪鄉村旅遊聯盟”,陸續和42家旅遊企業、82家農家樂和23家民宿簽訂了合作協議,設計了多條特色旅遊線路,通過統一的行銷平臺進行推廣。

  鄉村旅遊,在人們印象中似乎總帶著一股“土氣”,而李飛想做的,就是讓它也能變得有文化內涵。

  鄉村景色秀美,但鄉間小路七拐八彎,很不好找。李飛找到南京師範大學地質科學院的龍毅教授團隊,請他幫忙建設了“甜美橫溪”智慧旅遊導服系統,該系統于2014年2月份正式上線,“遊客只要下載軟體到手機上,就像帶了個電子導遊,它能幫你指路,給你推薦好吃好玩的,用戶還可以點評農家樂,系統根據口碑自動排名,目前已經有1萬多次的下載量。”

  事實證明,文化創意不僅給鄉村旅遊注入了“靈魂”,而且利潤率也比傳統地接産品要高出很多。兩年前,旅行社的主營業務收入還只有253萬元,2014年已經超過450萬元,其中創意旅遊産品佔了七成,利潤也從一開始的5%上升到了20%,2015年營業額有望再翻一番。

  而李飛的“江寧鄉村創意旅遊工作室”項目,也在團中央和農業部主辦的2014年中國青年涉農産業創業創富大賽中,獲得了優秀獎的好成績。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在此次比賽中提到,農村青年就業創業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靠制度來做;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靠大家來做。農村青年就業創業不僅需要相對穩定的政策、項目支援,更需要動員社會資源參與促進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工作。

  借經驗,“7+24”濃縮歷練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八卦洲人,周福安見農村土地荒廢,于2009年著手土地流轉,規模種植,2011年創建了南京緣派蔬菜專業合作社,從事蔬菜種植銷售。合作社共流轉土地600余畝,合作社成員達146人,不僅將荒廢的土地統一規劃種植,更帶動了周邊農民共同致富。

  兒子周誠大學畢業後跟隨父親從事蔬菜種植銷售,“上學時覺得高考很辛苦,創業後發現,那點苦根本不算什麼。”周誠説,大學畢業後做蔬菜和葡萄的種植,除了收發貨,還要天南海北跑果園。他希望果農用有機肥施種,逐漸改良土壤。新建的現代葡萄産業園,規模100余畝,利用有機肥改變土質,在種植葡萄的同時,充分利用土地種植蔬菜、瓜果,立體化種植。雖然有父親的寶貴經驗,周誠依然不斷想著如何創新。

  2013年,父親在南京市區開設了4家蔬菜直銷店。直銷店採用會員制度管理,每天把新上市的蔬菜品種、價格用短資訊等方式發送給會員。第二年,周誠在顧客的建議下開始在淘寶店和微信上銷售蔬菜和葡萄,訂單多的時候,周誠也要扮成快遞員送貨。除此之外,周誠還跟著父親在基地開設了“派緣居”農家樂,讓市民在前往基地觀光的同時,也可品嘗到合作社自己種植的無公害蔬菜。

  在江蘇省大學生返鄉的創業者中,流行“7+24”的工作制,即一週工作7天,除了睡覺時間外,基本都在工作。也許因曾親身經歷,記者採訪的這三位創業者建議大學生們,不妨先就業再創業。就業會讓人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誕生更清晰的創業目標,還會積累寶貴的人脈,給創業成功增添籌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