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乾陵:獨具魅力的十大看點

  • 發佈時間:2015-08-26 10:34:5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乾陵大遺址是一首凝固的史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産。它的價值不僅是記錄“人類文明的刻度”,更重要的是它以自身的神秘、震撼、不可再生、不可複製而成為絕版的旅遊資源,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十大看點。

  看點一——舉世無雙的二帝合葬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這在中國古代帝王墓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陵墓史上也非常罕見。

  陵園氣勢雄偉壯觀,倣京師長安城建制,有內外兩重城墻,內垣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門合圍而成,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外垣在內垣的格局上向四圍擴展220米,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內垣和外垣合圍之地成為陵園,陵域有柏樹成行,遮護陵寢,謂之柏城。

  唐乾陵作為人類足跡和地下寶藏,陵園規模和文化價值在世界文明史上皆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看點二——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

  乾陵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於“乾”位,而且在《周易》中,乾卦為“天”卦,各爻取龍為象。陵園立渭河之北,居梁山之巔,既稟黃土高原的敦厚磅薄之氣,又攬八百里秦川之寬廣遼闊,是一塊天賜的風水寶地。

  梁山三峰高聳,主峰直插天際,南兩峰東西對峙,為陵之天然門戶,東隔泔河與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岐山相連。泔、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

  乾陵將天然地形與人工建築和諧地融合於一體,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精神的最高境界。據傳,袁天罡與李淳風不謀而合選址梁山,斷定為龍脈聖地。隨後遭遇三次大規模的盜墓活動,都因“風雨不可發”而倖免于難。

  看點三——“因山為陵”的葬制典範

  乾陵營建工程經歷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歷時長達57年之久。依山為陵的帝陵模式從乾陵時成為定制,從此奠定了後世帝王“依山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東方帝王頂級權勢造就的偉大陵墓,陵園佈局與形制真實反映盛唐時期帝王陵墓制度對前代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唐乾陵歷經千餘年始終沒有過被盜掘過,其地宮隧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現。當文物保護技術達到永久無損的高水準時,沉睡地下千年寶藏一旦出土,就像當年兵馬俑、法門寺發掘一樣,必將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一些專家甚至預言,乾陵一旦發掘,必將石破天驚,成為繼兵馬俑之後的世界又一奇跡。

  看點四——充滿神秘的司馬神道

  乾陵神道氣勢宏偉,歷時1300餘年,依然保留著原有的氣勢。它是通向祭奠的導引大道,又稱禦道、司馬道。當人們踏入此道,莊重森嚴、充滿神秘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也是皇帝進入“天國”的路標,當年兩位皇帝隆重、莊嚴、肅穆的葬禮就是在這寬闊的神道上舉行的。

  1994年國家投資150萬元,用45031塊青石,花費近一年的時間鋪設了原來的古道。神道南起華表北到獅子腳下,全長700米,寬20多米,成為乾陵一處獨特的景觀。

  看點五——古代大型石雕藝術的傑作

  唐朝國勢強盛,文化藝術水準高度發達。乾陵的營建水準和規模也成為帝陵建造史上的典範,是中國古代最早形成正規的石雕陳放制度的帝王陵。

  乾陵陳放的石雕作品數量眾多,共有128件大型石雕。內城東、西、北三門外原各有石獅2尊,現存3尊;北門外另有仗馬及牽馬人各3對(號稱“六龍”),2008年考古人員又勘探發掘出石虎一尊。其餘100余件整齊有序地排列在縱貫南北長達600多米的神道兩側。由南向北,分別置有華表1對、翼馬2匹、鴕鳥1對、仗馬及牽馬人5對,直閣將軍(翁仲)10對,無字碑和述聖紀碑各一通,六十一尊蕃臣石像和石獅1對。

  乾陵石雕,形象生動、高大雄渾、刀法細膩、手法多樣,傳統技術和外來文化相結合,精美絕倫,是中國現存古代大型石雕藝術的傑作,被譽為唐代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

  看點六——生態與人文的完美融合

  乾陵居於梁山顛,從北面看像一座金字塔,其勢卓立而不孤,高峻而不險。山脈在高坡的斷代層上形成南北三座山峰,北峰最高,乾陵的玄宮就營造在北峰的半山腰上。南二峰略低,其山勢挺拔俊秀,渾圓如乳,且東西對峙,為乾陵的天然門戶。

  從東南方向看,這樣的山脈形態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美麗畫卷,使乾陵酷似一個美女仰臥在蒼穹之中,妙不可言。站在樑上之巔,可眺終南之秀麗,可觀長安之燈火,可接五鳳之瑞氣,可戀九堫之昭陵。整個陵園,外藏八風,內秘五行,容大自然為一體。匯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兼取儒道佛三教之長,把帝王的尊嚴、文治武功、中外友善、強盛國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看點七——百謎難解的無字碑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雕刻精美,不愧為歷代群碑之冠。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這塊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丰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説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

  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説。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無字碑唐時而立,但不銘唐人一字,留下諸多待解之謎。到了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題字于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其中陽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朗君行記”是用罕見的女真文字鐫刻而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看點八——絲綢之路上的胡人風采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王朝,首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化都市,來自外國和西域的使節、僧侶、留學生、商人、藝人絡繹不絕,這些人就是史書中記載的胡人。

  以胡人形象塑造的俑,就被考古學家稱為“胡俑”。《絲路胡人外來風——唐代胡俑展》,是將建國以來出土的胡俑和新發現的珍貴文物,集中在一起舉辦的一個專題陳列,也是海內外第一次舉辦的以胡人為專題的人物造型展覽。展覽由魅力大唐、絲路靈魂、樂居長安、胡風東漸四個部分構成,共展出精品文物一百餘件。

  多姿多彩的胡俑,成為歷史的見證,我們不僅從中了解到唐代胡人在長安城的活動狀況,而且對一千多年前的古都長安所發生的震撼世界的文明大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看點九——盛唐繪畫藝術的地下畫廊

  唐墓壁畫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最為典型的一種表現形式。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墓室壁畫,等級高、篇幅大、內容多、題材廣、作品精,特別從製作方法、喪葬制度、規模形式、本體內容以及喪葬觀念上都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和飛躍,成為我國古代美術發展史上的奇跡。

  乾陵陪葬墓壁畫尤以《宮女圖》、《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闕樓儀仗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等最為著名,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已成為國寶級壁畫藏品。永泰公主墓石槨內外四壁,用凹線鐫刻著神態各異的人物、花草畫十五幅,再現了一千多年前唐王朝宮廷的生活場景與時代氣息,為我們研究唐代的宮廷生活、服飾制度、對外交往、建築風格等多方面提供了珍貴的藝術史料。

  看點十——星羅棋佈的陪葬墓群

  乾陵陪葬墓位於陵園東南方向。據史書記載,共有17座陪葬墓,均以封土為墓。它們的主人是:懿德太子李重潤、章懷太子李賢、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邠王李守禮、義陽公主、新都公主、永泰公主、安興公主、特進王及善、中書令薛元超、特進劉審禮、禮部尚書豆盧欽望、左仆射楊再思、右仆射劉仁軌、左衛將軍李謹行、右武衛將軍高侃。分別依墓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由近及遠排列。由於年代久遠,墓前碑石流失毀壞,所以很難辨別各個墓冢的主人。

  1960年至1972年,考古工作者發掘清理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左衛將軍李謹行五座墓,這些墓雖然都曾被盜,但出土文物仍高達4000多件,壁畫1200平方米,石雕線刻畫近150平方米,是研究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對外關係的寶貴實物資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