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球金融市場緣何動蕩

  • 發佈時間:2015-08-26 07:34:35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全球金融市場情緒自上周逐漸開始轉變,並在經過週末發酵之後引發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與此同時,全球匯市和大宗商品市場也繼續震蕩。市場觀察人士將此形容為“恐慌情緒”,並指出雖然這與世界經濟基本面相關,但風險也許被誇大了。

  美聯儲加息預期衝擊

  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全球金融市場震蕩?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認為,覆蓋全球範圍的金融市場動蕩,雖然觸發點與中國市場近期的波動有關,但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的衝擊以及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不確定性引發的擔憂。

  他説,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公認的“穩定器”。中國對於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的完善,讓習慣了中國“定海神針”角色的國際投資者感到不適應。

  金融市場震蕩也是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的體現。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發達經濟體主要通過量化寬鬆來避免出現更糟糕的局面,但這樣的做法也拖延了去杠桿化過程,反映在全球經濟上,就是復蘇過程進度不一和曲折反覆。

  為刺激經濟致流動性氾濫

  分析人士認為,全球各金融市場動蕩的理由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是由於上次危機以來為刺激經濟而出現的流動性氾濫。美國股市因氾濫的流動性而持續上漲,至今累積了可觀漲幅。美國金瑞基金首席投資官布倫丹·埃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美股已經連漲七年,其間一直沒有經過大幅修正。

  新興經濟體也面臨挑戰。在國際金融市場聯動日益加強的全球化時代,美元的流動性氾濫,唾手可得的美元信用讓許多企業嘗到甜頭,但加息週期來臨時企業則面臨嚴峻考驗。最近一段時間,僅僅是美聯儲加息預期就已導致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貨幣幣值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

  貝萊德投資管理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魯賽·凱斯特克裏認為,最新一輪全球金融市場大跌源於多方負面消息的滯後反應,是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前景擔憂的綜合結果。

  分析人士預計,考慮到美元加息週期即將來臨,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而加息時點的不確定性有可能會加劇這種波動。

  市場對中國經濟擔憂過度

  一些分析師指出,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市場擔憂的原因並不成立。麥格理集團中國經濟研究主管胡偉俊認為,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有過度之嫌。《經濟學人》雜誌認為,中國股市雖然遭遇暴跌,但就經濟基本面而言,政府仍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

  新興經濟體被一些人視為脆弱的風險鏈條。但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同樣是股市匯市波動,但從波動幅度和時間跨度來看,此次動蕩都不像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那麼糟糕。而且在經歷了以前的經濟危機之後,如今新興經濟體政府手中可使用的宏觀政策工具更多。亞洲新興經濟體普遍拋棄了固定匯率制,轉而採取有更多緩衝餘地的浮動匯率制,外匯儲備也更充足。企業儘管積累了一定的美元債務,但財務也相對更穩健。

  國際金融協會經濟學家查爾斯·科林斯認為,當前市場波動是一次典型的不確定性衝擊,短期內也許會産生很大的影響,“但説是金融危機還是言過其實了”。

  就全球經濟基本面而言,過度悲觀的情緒也找不到足夠的合理證據支撐。美國經濟穩步復蘇,歐洲經濟也在企穩。法國總統奧朗德24日表示,從增長前景看,全球經濟已“足夠堅挺”,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有辦法解決自身問題。

  儘管如此,對於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波動,仍不可掉以輕心。分析人士指出,早已密切關聯的全球各經濟體有必要聯手應對金融市場動蕩,共渡難關,盡最大努力防止貨幣競爭性貶值而互傷,防範資本市場傳染式暴跌,並在必要時共同努力穩定市場信心。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相關新聞

  亞洲金融危機 不會重演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恐慌籠罩的全球金融市場24日避險情緒急升。金融市場動蕩説明瞭新興經濟體自身的脆弱,但類似于1997年那樣的新興市場金融危機會捲土重來嗎?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相比過去的危機期間,林吉特和印尼盾在過去八個月裏基本算是穩步下跌。

  儘管同樣是股市匯市的劇烈波動,但當前情況與金融危機有所不同,既沒有突發性金融事件發生,也沒有出現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更重要的是,亞洲地區經濟體普遍拋棄了固定匯率制,轉而採取有更大緩衝餘地的浮動匯率制度;沒有積累鉅額經常項目逆差,外匯儲備更充足,銀行體系更為穩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