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鐵西瓜”讓鬼子聞風喪膽

  • 發佈時間:2015-08-23 05:46:1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世紀六十年代,《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這三部俗稱“老三戰”的電影,幾乎家喻戶曉。其中,反映山東海陽民兵在艱苦的條件下,碾炸藥、造石雷、打鬼子的電影《地雷戰》,讓海陽人民的英雄事跡聞名全國,“不見鬼子不挂弦”、“鐵西瓜威力大,炸得鬼子飛上天,炸得漢奸地下爬”等經典臺詞,更是膾炙人口、耳熟能詳。

  影片中的趙家莊就是現在位於海陽市行村鎮的趙疃村,這裡是當年海陽地雷戰的主戰場。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地政府在此設置了地雷戰遺址。1991年,文物移交給海陽市博物館。1999年,海陽市博物館遷至文山街北段,專門設置了地雷戰紀念館。2006年,海陽啟動了地雷戰紀念館改擴建工程,將基本陳列進行升級改造。現在,這裡的展覽內容共分“反掃蕩105天動魂魄”、“盆子山60余村響雷聲”、“英雄造雷鄉,雷鄉出英雄”等六部分,展廳面積2200平方米,展線長930米。在布展內容上,充分運用現代技術來虛擬現實、復原場景,展示歷史,讓觀眾領略海陽地雷戰這一抗日戰爭中令人嘆服的戰爭奇跡。

  1940年2月,日寇的鐵蹄踏入海陽,燒殺擄掠,無惡不作。1943年海陽縣武委會在南埠村召開會議,會上介紹了平度、大澤山區民兵埋雷經驗,併發給各區數顆鐵制地雷。5月,第一顆地雷爆炸成功,炸敵5名。海陽人民以民兵為作戰主體,以地雷戰為主要作戰方式,與日寇展開了殊死的戰鬥。初期爆炸連戰連捷,極大鼓舞了全縣民兵的鬥志,地雷戰由點到面普遍展開,令日本侵略者魂飛膽散。

  由於當時軍需兵工廠原料缺乏,鐵雷的生産和下發能力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戰鬥需要。海陽地處膠東半島南部,地形複雜,多山石丘陵。趙疃民兵在黨組織的帶領下,開動腦筋,根據用炸藥炸石頭的道理,發明創造了一種石雷。經過實驗,證明其殺傷力不低於鐵雷。沒有炸藥,他們土法開工,採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置方法,在全村群眾中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打造石雷、自碾炸藥活動。

  展覽館裏展示了民兵自發研製的石雷、夾子雷等。海陽民兵不斷推陳出新,將地雷戰的戰術由戰術防禦改為主動進攻。用雷方法除原來的埋雷候敵的基本方法外,又增加了“將計就計”、“送瓜到府”等多種打法。文山後村的民兵隊長于化虎發明瞭飛行爆炸雷,也就是《地雷戰》中的“不見鬼子不挂弦”。等到敵人出現後,爆破隊員認準敵人行軍路線,邊疾走邊埋雷。于化虎最擅長埋設這種雷,他埋得又快又隱蔽,每每出敵意料,多次炸死炸傷進山掃蕩的敵人。

  除了石雷,海陽人民還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地雷。許世友在《在膠東反“掃蕩”的歲月裏》一文中寫道:“英雄的海陽民兵,創造出了10多種地雷和30多種埋雷、設雷手段,從簡單的鐵雷、石雷、絆雷,發展到複雜多變的飛行雷、馬尾雷、防潮雷、子母連環雷、慢性自然雷等等;從單一的沿路埋雷發展到村村設下‘地雷宴’,門上挂雷,草堆藏雷,人人佈雷,戶戶有雷。”

  抗日戰爭中,海陽民兵共作戰2000余次,斃傷俘敵1500余名,繳獲各種武器600余件,涌現出縣以上英雄模範500多名,趙守福、于化虎和孫玉敏3人還榮獲“全國民兵英雄”的光榮稱號。

  海陽民兵不僅在當地大顯身手,而且還奉上級武委會之命,多次組織遠征爆炸隊,到周邊縣配合當地部隊作戰,為當地民兵和部隊培訓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支援了膠東其他地區的抗戰,為山東地區的抗戰勝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