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漁歌歡
- 發佈時間:2015-08-22 02:29:4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郜晉亮
“7年前,從江南水鄉來到高原峽谷紮根創業,我們精心培育的一條條三文魚從無到有,從青藏高原銷往全國各地,我們參與並見證了青海冷水魚養殖産業的快速成長。”日前,在青海特色農牧業産業化發展推介會上,盾安集團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長應米燕説。
7年來,從當初大家帶著疑問——青海還能養魚?還能養三文魚?到如今國內每4條三文魚中就有一條是青海的,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能品嘗這道青海美味。當然,比這些更有意義的是冷水魚養殖産業真正成為了富民産業,帶富了一方百姓。
挖掘優勢資源,黃河水裏淘“金子”
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隨著黃河上游大中型梯級電站和水庫的建成,在青海的黃河干流中,有300公里的水域屬冷涼水體,水體潔凈、水質優良,水溫在3℃-21℃,常年不封凍,被國內外公認為網箱養殖冷水魚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適宜養殖面積達到57.4萬畝。不過,在沒有發展冷水魚養殖之前,當地的人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黃河水從腳底流過。
這麼好的條件,光在嘴上説説變不成財富。於是從2007年開始,青海省借鑒並引進挪威成套冷水魚網箱養殖裝備技術和生態環保的養殖裝備,從美國、挪威、丹麥引進魚種,以白鮭魚和虹鱒為主推品種,以深水大網箱養殖為主推技術,開展了沿黃水庫冷水魚網箱養殖技術示範推廣。
青海省農牧廳漁業局負責人介紹説,起初的示範推廣很難,引進的先進設備和技術需要有強大的人才力量,而且老百姓接受起來也需要一個過程。不過,正是從那個時候起,黃河邊上的農民才開始真正“靠水吃到了水”,從黃河水裏淘出了“金子”。
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干流流經這裡73個行政村,流程167公里,水域面積達11萬畝。為了鼓勵這裡的農戶發展冷水魚養殖,縣政府還組織專業養殖戶到成都、青島學習冷水魚養殖的經驗。
化隆縣向東村村民馬木亥買是最早一批投身冷水魚養殖的農戶。2010年,馬木亥買帶著自己開拉麵館賺的120萬元,從武漢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並組建起了向東村第一個水産養殖合作社。
馬木亥買説:“這幾年,省裏縣裏政策好,市場行情也好。只要能把錢實實在在地裝進口袋裏,帶動村裏的人越來越富裕,這個魚就沒有白養。”
與化隆縣毗鄰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借助公伯峽庫區的天然優勢,已經建成了10家冷水魚養殖場,年産出水産品550多噸,實現産值2200多萬元。循化縣紅光上村村黨支部書記馬乙四夫告訴記者,自己從2008年就開始嘗試冷水魚養殖,並在2011年成立了公伯峽水産養殖有限公司,開始走合作經營的路子。目前,年出産水産品230多噸,産值920多萬元。
經專家測算,青海各梯級水庫大壩間完全可以開發進行冷水魚網箱養殖面積有1800畝左右,若對可建設面積進行全面開發利用,在現有技術條件與保護環境優先的狀況下,僅網箱冷水魚産量即可達到3萬噸以上。目前,青海省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冷水魚網箱養殖基地,佔全國冷水魚産量的20%,預計到2020年冷水魚網箱養殖業産值30億元以上。
探索利益聯結,企業農戶雙增收
政策利好、市場利好、養殖戶積極性高等一系列積極因素正在推動青海冷水魚養殖業成為農牧業經濟新的增長點。但正如馬木亥買所説,冷水魚養殖本身是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又如何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實現增收呢?
已經養了10多年冷水魚的馬乙四夫有自己的看法,他説:“讓一個普通的農民去養,不用説魚苗的錢,就是網箱的錢都出不起,萬一市場行情不好虧了呢?當時我也想過帶領大家一起幹,可畢竟村民們也不了解這個行業,所以大家都比較謹慎,也都在觀望。”
可是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馬乙四夫還是一直在琢磨怎麼能帶動更多的人富起來,後來,他想到了一個主意:願意的村民可以出資金加入合作社,並向村民承諾,不管合作社是盈是虧,每年返還的利潤都不會變,而且協議一簽就是15年。這樣一來,既能幫助合作社解決流動資金困難的問題,又能幫村民增加收入,並且還是穩定的收入。
村民馬木汗麥是2013年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成員,出資5萬元。
他告訴記者,當時大家聽到馬書記講這個事情後,都半信半疑,後來大家到合作社的養殖基地裏去看,又聽馬書記算細賬,才把錢放心地交給了他。
僅去年一年,合作社用於返還村民的利潤就達到了28萬元。但這僅僅是合作社幫助村民增收的一個方面,馬乙四夫的長遠目標是希望能夠借助冷水魚養殖這個平臺,來開發村裏的旅遊資源。他説:“村子要開發紅色旅遊資源,會有越來越多的遊客來這裡,可以體驗當年西路紅軍的生活,也可以品嘗我們的三文魚。村民就能在家門口就業,收入更不是問題。”
與馬乙四夫的帶動方式不同,盾安集團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則採取“協會+合作社”、合作社連農戶的方式,在龍羊峽庫區共和縣龍羊峽鎮組建6個捕撈合作社,實行由公司投放魚苗,合作社捕撈,再由公司收購加工,在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起一體化管理機制,農戶為企業做基地,企業為農戶做市場搞服務,以此來帶動當地農戶增收。
盾安集團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顧祺煥告訴記者,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帶動當地漁民630戶約1300多人,實現年戶均增收2萬元。公司目前正在與丹麥魚類深加工企業進行交流學習,將來把深加工的産品推向市場,還能進一步提高魚類産品的附加值,這對促進當地農戶增收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漁業産業化發展中,青海的龍頭企業與農戶已從單一的供收合同關係,發展到多種形式的有機利益聯結,這些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促進了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了龍頭企業實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戶收入,實現共贏。
走品牌化道路,做大做強富民産業
2012年9月,青海三文魚首次在北京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上亮相。青海省農牧廳帶著龍羊峽民澤公司、海西可魯克湖養殖場、凱特威德公司等5家省內水産企業展銷了虹鱒魚、白鮭魚(三文魚)、河蟹等高原特色水産品。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展會上5家企業共與10余家相關水産行銷企業達成供貨意向,簽訂銷售合同,金額達2000萬元。就連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都對青海三文魚的産品品質、品牌做了採訪報道。公司的老總們覺得,青海三文魚要火起來了。
幾年來,從青海省內的青洽會、清真食品展覽會,到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青海三文魚從小舞臺一步步邁上大舞臺,創出了自己的品牌。
對於如何走品牌化道路,馬乙四夫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發展規劃。他拿出手機,一邊給記者展示已經註冊了的三文魚商標“神峽”,一邊説,接下來他還要申請綠色認證和品質安全體系認證,畢竟好牌子要有硬品質作保證,有了品質保障,魚就不愁賣。
這幾年,馬乙四夫都不用去找銷路,北上廣的老闆們會主動到府,一年又一年就認準了這裡的三文魚。馬乙四夫説:“去年,僅供應上海的三文魚就達到了近70噸。等我的‘神峽’牌打響了,銷售量肯定還能增加。”
一個品牌的成長,除了有其獨特的品牌發展戰略之外,還需要靠高標準産品品質的支撐。記者採訪時,顧祺煥説:“我敢説我們龍羊峽的三文魚是一條國際化的魚,從餵養到加工都嚴格執行最嚴格的産業標準,這是奠定品牌的堅實基礎。”
目前,盾安集團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已累計投資3億元,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名、特、優冷水魚養殖模式,已建成180畝現代化大型抗風浪深水網箱。實現年産三文魚8000噸,年銷售5000噸以上,産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內一線城市,還出口俄羅斯等地。通過實施“電子商務+線下直銷”的O2O行銷戰略,開闢了龍羊峽三文魚在消費者和行業市場的雙通道,贏得了業界良好口碑。
到2020年,全國三文魚的需求量將達到30萬噸,對於青海而言,冷水魚養殖這個富民産業必將越來越大,越來越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