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熒屏真人秀為什麼不帶“騷年”玩兒

  • 發佈時間:2015-08-21 08:30:50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特約記者 程喆

  各大衛視紛紛在熒屏上爭奪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學生人群,卻很少把“騷年”(網路用語,少年)當成主體,各類真人秀都不帶學生玩兒。好不容易有了校園題材的真人秀,看點依然在明星身上。而校園裏的青少年,大多數人的生活並不像電影中那麼豐富多彩,真讓他們當主角,恐怕會給觀眾留下“戲不足,沒看頭”的印象。

  學生綜藝沒看頭

  現在真人秀節目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幾類:明星親子檔(《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明星夫妻檔(《為她而戰》《一路上有你》)、明星公益類(《圓夢行動》《海峽傳情》)、草根選秀(《中國達人秀》《超級演説家》)、電視音樂選秀(《中國好聲音》《最美和聲》)、明星舞蹈類(《舞林大會》《與星共舞》)、明星旅遊類(《花兒與少年》《奔跑吧兄弟》)。

  這幾類真人秀節目似乎涵蓋了所有的年齡段,老年組有《花樣爺爺》,幼兒組有《爸爸去哪兒》,兒童組有《一年級》,成年組更是種類繁多。真人秀面面俱全了,還有什麼能做到與眾不同呢?

  攝影機鏡頭已經開始瞄准校園了,青少年學生的表現成了新的看點。

  實際上,有關青少年的綜藝節目並不少,此前有央視少兒頻道的《智力快車》,北京臺的《SK狀元榜》。當觀眾看著“學霸”在節目上對普通人連問題都看不懂的題目一一作答時,益智較多,娛樂性少。傳統的青少年電視節目重視對青少年智力的開發,同時還將青少年的年少心事當成看點,於是就産生了故事加辯論題材的談話類青少年電視節目《誰在説》和《成長不煩惱》。

  若論才藝展示,《天天向上》《中國達人秀》中都有初中生、高中生的身影,只不過他們並不是主體。

  只能做千年配角

  BBC拍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最近大火。觀眾發現,這種“中國老師大戰英國熊孩子”的題材才是最有意思的校園真人秀。在青少年階段,學生如何學習、挑戰權威、製造矛盾,都是可以引發觀眾共鳴的看點。

  央視抓住了先機,開拍了《青春季》,這檔節目以真人秀的形式展現了中澳各4位學生在異國他鄉交換學習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從播出幾期的效果看,真人秀的效果是達到了,林妙可在節目中的身材以及英文水準已經成了被“吐槽”的對象。

  大體來看,《青春季》展現的多為學生正面形象,所以從話題性的角度來看,先抑後揚的《變形記》更符合觀眾胃口。

  其實,青少年的真人秀,除了《青春季》和《變形記》,大多數節目都有打擦邊球的意味。《我去上學啦》讓明星走進校園,當幾天學生。但從播出的幾期節目看下來,重點都在幾位明星身上,學生只是陪襯。況且明星體驗校園生活過於走馬觀花,類似遊擊戰,在一所學校待幾天就“轉學”到下一個學校,並沒有融入到同班同學之中,反而耽誤了教學進度。

  在另一檔校園真人秀《為母校而戰》中,明星依然是主角,他們要回到自己的母校,帶領學弟學妹們組隊而戰。

  素人“戲感”不強

  青少年們已經被邊緣化了嗎?連參加校園夏令營,甚至連上學、聽課、考試等熒屏活動都只見明星了,不見學校的主體——學生的身影。

  所謂“真人秀”,重點在於“秀”,一檔有看點的綜藝節目必須經過前期劇本的策劃,需要人為製造戲劇衝突。《變形記》播出後,引發觀眾熱議,後來給節目牽線聯繫農村學校的人曝料稱,城裏孩子到農村後,雙方的衝突並沒有節目中演的這麼大;相反,農村孩子很謹慎。當時,節目組在學校大門口,教學樓一樓、二樓,對面的老師宿舍都安裝了24小時廣角的攝像頭,據説還有夜成像功能。基本上整所學校的外邊場景都被覆蓋了。

  而這些節目組事前都會通知學校,所以學生都有點神經兮兮的,刻意回避攝像的區域。有時遇到特殊事件,也會小心翼翼地處理,達不到節目組期望的增強拍攝效果的目的。

  這就是“素人”真人秀的尷尬所在。類似《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節目,儘管參與者是幼兒,但他們畢竟是明星的孩子,有一定的鏡頭感,即便年紀小的鏡頭感不強,“不懂事”本身就能製造爆點;成年人的真人秀,參與明星本就是娛樂圈中人,表現會有演繹的成分。

  而作為“素人”,學生群體沒有任何鏡頭感和演藝經驗,而他們的“懂事”又不允許自己做出出格的事情。試想,如果攝製組進入一所學校,全程跟拍學生生活,得到的恐怕就是紀錄片,而不是真人秀,畢竟多數人的青春並不像電影中演的那麼豐富多彩。

  即便如《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這類草根選秀節目,也必須有明星導師的加盟,全素人的真人秀,只能依靠極端外部環境的強烈刺激才有戲劇性,比如《我們十五個》。學齡時期的青少年,要想在校園中玩出新花樣,沒有明星和“人為特效”,基本上很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