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在白色垃圾上種莊稼

  • 發佈時間:2015-08-20 02:31: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面對資源條件與生態環境施加的雙重“緊箍咒”,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切實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地膜使用總量和作物覆蓋面積均高居世界第一。由於超薄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殘膜回收再利用技術、機制欠缺,“白色革命”逐步演變為“白色污染”,農田地膜殘留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今天,本版從加快完善相關法規標準等角度,探討從源頭解決農田殘膜回收難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李小洲

  從1999年開始,新疆兵團將農田地膜覆蓋技術與滴灌技術成功嫁接,創造了膜下滴灌技術並迅速推廣。兵團作為新疆農業主要生産地,在地膜使用之初就開始了地膜污染防治,農田殘膜治理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動,以機械回收加人工撿拾為主,但都不能徹底清除長期積累的殘膜。而且,隨著勞動力費用的增加,人工撿拾殘膜的成本也迅速看漲。

  厚地膜強制推行機械加人工回收

  第五師雙河市是“北疆牌”棉花的主要種植地之一,今年全師棉花播種面積60萬餘畝。為更好地治理殘破地膜引起的農田“白色污染”,新疆自2014年12月起全面推廣使用厚度為0.01毫米以上的高標準“厚地膜”。筆者從新疆自治區品質技術監督局獲悉,新修訂的《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將此前地膜“推薦性”地方標準修改為“強制性”標準,並在地膜厚度標準上,取消了0.008毫米的最小國家標準厚度,繼續保持0.01毫米最小厚度,並增加了0.012、0.014、0.02毫米3個厚度,同時推薦了使用天數。

  由於地膜都由團辦企業生産,近年第五師制定了地膜生産標準,要求不得生産和使用厚度低於0.008毫米的地膜。職工在種地前必須給團場交5000元押金,秋收後地膜通過機械和人工回收,所有殘膜都在地頭過秤,回收殘膜畝均必須達到規定公斤數,否則就要扣押金。

  降解膜目前讓種植戶難以取捨

  第五師八十一團農業科科長鄧懷貴説,一是堅持在秋翻前保證每一塊地撿拾地膜率必須達到90%以上的標準,只有達到生産科的標準且經過驗收後才能翻地。二是在第二年春播前、平地以後,要求至少用摟膜耙摟兩遍,在播種前人工必須撿拾一遍地表殘膜。三是從2009年開始,引進示範推廣降解膜,截至今年推廣面積已達7萬多畝地。

  據統計,2014年新疆兵團有遍佈南北疆的12個農業師84個團場試點推廣應用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技術的土地14萬畝。2016年,兵團將在600萬畝農田裏使用生物降解地膜。但由於産品穩定性不足、成本高、産量低,降解膜成為廣大種植戶較難取捨的技術。

  降解膜探索治理“白色污染”長久之計

  “你來看,這一棵苗子就被地膜蓋住了,長不起來。”5月11日,筆者在第五師雙河市七連職工蔣志國家的棉花地看到,棉花出苗良好,但隨著植棉年頭越來越長,每年都會有棉種因為殘膜的影響而不能發芽和生長。

  團場老職工賈興勇在八十一團剛剛進行降解膜推廣試驗時就大膽嘗試,“這個光—氧降解膜比較好,又省工還省事,每年到了六七月份採光面的膜基本上都風化了。”顧慮到自己地塊風大,賈興勇2014年年底沒有報名使用光—氧降解膜,2015年開春播種時想報名也來不及了。八十一團分管農業的趙天格介紹,團場使用降解膜全憑職工自願,每年生産地膜前都需要報名摸底,按需生産,只有報名的職工才有機會使用降解膜。

  趙天格認為,使用光—氧降解膜是當前減少“白色污染”沒有辦法的一個辦法,“光—氧降解膜是能降解,大塊分解成小塊,小塊分解成顆粒,但在土壤裏還是不能完全分解。”趙天格一臉惆悵。

  2013年,新疆的地膜覆蓋種植面積達4700萬畝,成為全國地膜覆蓋種植面積最大、地膜用量最多的省區。目前,新疆年使用地膜15.94萬噸,但回收使用率不足10%。想辦法不讓職工在白色垃圾上種莊稼,是新疆兵團正在研究探索的事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