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賣馬鈴薯現在賣“土菜”
- 發佈時間:2015-08-18 03:32:3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馬玉吳晉斌文/圖
近日,在山西嵐縣首屆“馬鈴薯花開了”旅遊文化月活動開幕期間,近萬遊客擁往田間地頭,在盛開的白色、紫色馬鈴薯花叢間駐足合影留念。
欣賞馬鈴薯花開、品嘗馬鈴薯盛宴,是這次“馬鈴薯花開旅遊文化月”的重要內容。而更深層的意義則是,此舉開啟了嵐縣由賣農産品向“賣”農業生産過程、由賣馬鈴薯向賣“土菜轉變”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大幕。
嵐縣海拔較高、土質肥沃、氣候冷涼、降水量少,具有種植馬鈴薯的天然地理優勢和悠久的栽培歷史。
近年來,嵐縣以打造“三晉馬鈴薯第一縣”為目標,規劃建設了兩個基地、三個園區進行産業佈局,希望打造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産業,引領農民脫貧致富。
嵐縣的産業路徑選擇可圈可點,拓展馬鈴薯産業鏈,將馬鈴薯産業發展與休閒觀光結合;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通過馬鈴薯産業鏈的延伸拉長價值鏈。
馬鈴薯生産供大於求,本地企業難以消化,農戶貯藏條件有限
——“深挖窖、廣積薯、均上市、拓市場”實現“季産年銷”目標
“‘冀張薯8號’結薯集中、抗病蟲性好、穩産性好,畝産能在4000斤左右;‘克新1號’比較耐澇、耐貯藏、澱粉含量高。不同的品種,客商的需求不同。”種植大戶康建福説,他周圍的種植戶都是根據客商的需求和訂單來選擇種植品種的。
2008年,嵐縣河口鄉文家村村民康建福成立了建福千畝科技示範種植專業合作社;2013年,成員發展到128戶,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到2600畝。他們還與山東、河南等地的客商建立合作關係,但他的50畝馬鈴薯僅僅賣了6萬多元。
“畝均算下來,馬鈴薯還是以量補價、有量沒有價。居多是地頭價,從3毛到5毛錢不等。”康建福説,一些種植戶想著錯季銷售,把馬鈴薯貯藏起來,可是地窖的貯藏條件有限,只能維持3個月左右,並不能實現全年供應。
目前,嵐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萬畝,年産量達40萬噸。而嵐縣具有規模以上加工能力的龍頭企業,遠遠無法轉化這樣的産量,由此導致了馬鈴薯區域內供過於求。
嵐縣建設了兩個基地,脫毒種薯生産基地和優質商品薯生産示範基地。成立於2004年的康農薯業有限公司,主要進行馬鈴薯脫毒種薯的繁育、生産和銷售。目前,公司已組培、擴繁馬鈴薯原種和一級脫毒種薯2000萬粒。
受制于貯藏條件,農戶季産年銷實現全年均衡供應的預期落空,種植積極性開始回落。受此影響,上游種業也舉步不前。去年,康農公司新建7000平方米日光溫室,計劃提升育種能力到5000萬粒,並沒有達效達能。
為了應對馬鈴薯市場價格波動,嵐縣提出了深挖窖、廣積薯、均上市的應對思路,引資建立了龍頭企業綠禾薯業有限公司,建起了集電子交易、産品檢驗檢測、恒溫貯藏為一體的批發市場,建成半埋恒溫薯窯2座,可貯藏成品薯3萬噸,年購銷馬鈴薯10萬噸。
“貯藏是一方面,關鍵還是要建立起可持續的市場銷售網路來,拓寬銷售渠道。”當地一位企業負責人説。
季節性收購是常態,全年消化加工是難點,加工品種單一且附加值低
——推動地方“土菜”發揚光大,為馬鈴薯主食産品開發提供思路
正如上文所提,銷售難的另一面是加工轉化能力不足。
“公司擁有澱粉和粉條粉絲等兩條生産線,年加工生産7000噸的澱粉和粉條。”宜芳食品公司生産經理郭懷拴説,按照1噸加工産品需要9噸馬鈴薯測算,企業每年能消化6.3萬噸馬鈴薯。另一家加工澱粉的綠禾薯業公司年可轉化馬鈴薯1萬噸。
“面對當前嵐縣的馬鈴薯生産量,這樣的加工企業並不能完全消化掉,儲存馬鈴薯還是很多農戶每年不得不採取的辦法。”康農薯業的生産顧問崔月明説。
嵐縣建設了三個産業園區,即馬鈴薯綜合加工園區、馬鈴薯倉儲物流貿易園區和馬鈴薯主題文化園區。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像宜芳這樣的加工企業還有很多。嵐縣的馬鈴薯加工産品單一,種類還是澱粉、粉條這些老樣式。
由此,加工企業季節性收購和季節性加工成為一種常態,而要使馬鈴薯供應鏈年內均等化分佈,在企業層面來看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企業的生産成本和利潤尚不能支撐企業發展倉儲,這一瓶頸將成為農戶能否可持續種植馬鈴薯的一個關鍵點。
嵐縣的另一個比較優勢似乎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把鑰匙。
上世紀70年代,“山藥蛋派”著名作家馬烽到嵐縣采風時,吃過由嵐縣馬鈴薯為主要原料製作的粉面餃子後稱讚道:“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其實粉面餃子只是嵐縣馬鈴薯系列飯菜的“冰山一角”。嵐縣的另一個傳統優勢是馬鈴薯全席宴:以馬鈴薯作為原料,可製作出黑饸烙面、燒山藥饃饃等一百多種菜肴和主食。
讓人遺憾的是傳統加工技術和工藝並沒有轉化成馬鈴薯産業的生産力。這一優勢僅僅在嵐縣縣域內開花,傳統上百種馬鈴薯食品,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還停留在縣內一家一戶的作坊和餐廳,沒有走向全國市場。
加工帶動種植、牽動育種,是馬鈴薯産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加工企業如何提檔升級決定了嵐縣乃至山西眾多縣域馬鈴薯産業的發展趨勢,嵐縣的這一傳統産業如何發揚光大,餐桌經濟和主糧化成為看得見的路徑。
“小餐廳也可以做出大經濟。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走遍了全世界;沙縣小吃、青海化隆牛肉麵抱團闖市場,都可以成為嵐縣馬鈴薯宴餐廳用來複製和創新的經驗。”山西省農業廳農産品加工局局長李岳峰説。
“馬鈴薯開花賽牡丹”為鄉村攢足人氣
——只有創新商業模式才能使農業生態遊帶來真金白銀
俗話説:“馬鈴薯開花賽牡丹。”每到馬鈴薯開花的時節,美麗的馬鈴薯花便成為嵐縣的一張旅遊名片,嵐縣的馬鈴薯産業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增長空間。
文化月活動期間,“馬鈴薯花開了”攝影大賽、“美麗嵐縣”攝影展、“嵐縣馬鈴薯”文化展等系列文化展演活動輪番上演,向外界全方位展示了嵐縣的風土人情和物産資源。
休閒農業、創意農業成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中的新業態後,必須堅持“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理念,才能讓産業鏈各環節更加緊密,增強産業的帶動能力。
嵐縣可以説是山西馬鈴薯主産區中,率先將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破題的縣。但是,近年來興起的賞花經濟在嵐縣旅遊文化節大戲中還只是一個“配角”。
目前,涉及賞花經濟內容的只有一個攝影大賽作為載體,沒有更多的商業模式為載體將馬鈴薯花變成産業增收的工具。
“創新的思路有了,但還沒有達到創意的層面。可以嫁接成都城郊型農業等國內成熟的商業模式,把賞花經濟發展成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山西省農業廳一位專家説。
山西省馬鈴薯生産帶分佈在山西省中北部乾旱、半乾旱,氣候冷涼的丘陵山區和晉西黃土高原乾旱丘陵區。這些地區糧食生産條件較差,也是集中連片的貧困縣,但其馬鈴薯種植面積佔全省總播面積的80%以上。
發展馬鈴薯産業,大有可為。在實施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中,山西各有關縣市正借勢馬鈴薯主食化戰略,推動小馬鈴薯成就大産業,以此實現強縣富民。但就目前而言,包括嵐縣在內的山西省馬鈴薯生産帶,還有三個瓶頸亟待突破:
首先是規模化種植産量驟增與季節性集中上市帶來的價格低、賣難問題;其次是原料劇增、加工程度低,與主食化商品直接上餐桌的規劃還有距離;其三是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商業模式打造還需要摸索。
嵐縣馬鈴薯産業的發展實踐揭示,馬鈴薯産業的價值鏈,不能只局限于下游的加工與經銷,還需要新技術研發、品牌培育、文化載體、商業模式的構建,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支撐,才能增加産品附加值。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