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週國際要聞(8月10日—8月16日)

  • 發佈時間:2015-08-17 0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週焦點

  國際空間站將迎來首個中國實驗項目

  美國休斯敦一間負責運營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平臺的企業NanoRacks,日前與中國院校達成歷史性協議,允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一項生命科學實驗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將首次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在美國常年禁止NASA與意識形態不同國家進行空間合作的歷史背景下,此次達成的協議被認為“規模雖小但意義非凡”。

  本週明星

  太空蔬菜:味道好極了

  正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的6名宇航員在太空種植的生菜喜獲豐收,日前首次品嘗了他們在空間站種植的紫葉生菜,這標誌著該空間站蔬菜培育試驗取得階段性成功。科學家把這一口舌尖上的味道視為人類向載人飛船火星探測邁出的重要一步。

  外媒精選

  誰在加速物種滅絕?

  答案可能會令很多人鬱悶。據8月11日線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正是“無肉不歡”的人士可能加速了全球物種滅絕。理由是為了滿足“食肉的趨勢”,大量畜牧生産不但引起氣候變化和污染,還耗費了更多的土地和作物,導致物種喪失棲息地,而棲息地問題遠比其他因素會更快導致物種的滅絕。

  一週之“首”

  量子門疊加態首次在實驗室實現

  奧地利物理學家成功在實驗室將兩個邏輯門疊加構建出全新量子電腦模型,能比標準量子電腦更高效地完成量子計算任務。這是首次於實驗室實現量子門的疊加態,同時證明了一種全新的更加高效的量子計算方式。憑藉新研究有望設計出速度更快的量子電腦。

  首次拍攝到複雜生物神經系統活動影像

  看到“思想”不再是夢。美國科學家日前成功拍攝到一段果蠅幼蟲在移動時全身神經系統活動的動態影像。對如此複雜且處於運動之中的生物體來説,此舉尚屬首次。該研究將為人類大腦等更複雜神經系統的研究奠定基礎。

  “最”案現場

  宇宙最大結構的候選者

  美國和匈牙利科學家最近攜手發現由9個星系的9個伽馬射線暴(GRB)組成的環狀結構,其距離地球70億光年,總跨度達50億光年。相對而言,銀河系的跨度僅為10萬光年。現有理論認為,宇宙最大的結構應該不超過12億光年,最新研究一旦獲得證實,將顛覆現有的宇宙理論。

  前沿探索

  萬有引力常數的宇宙普適性

  宇宙研究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疑問是,萬有引力常數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數值相同嗎?天文學家的最新研究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一項對遙遠星系長達21年的研究證明,萬有引力常數不只在地球中而是在整個宇宙中都保持不變。

  深層地幔和外太空再次測到中微子

  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在地殼和更深層地幔中探測到中微子的反物質——反中微子,地幔中的反中微子甚至佔到總量的一半左右。最新發現有助於物理學家們揭示暗物質等宇宙奧秘,地幔中微子的探測研究將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放射物衰變如何驅動地幔中岩石層移動等過程。

  混合肝細胞能讓肝組織安全再生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首次鑒別出一種混合肝細胞,能夠在不引發癌症的情況下,讓肝臟組織再生。與包括幹細胞技術在內的其他肝臟再生技術相比,新方法不僅有效,還不會引發癌變,從而更加安全。

  質子與反質子為真正鏡像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支團隊在對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的一個基本特性——CPT不變性進行測試時,對質子及其反物質——反質子的荷質比做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測量,證明質子和反質子錶現出嚴格的鏡像。這些高精度的測量有助於決定未來研究的方向。

  一週技術刷新

  超快全光通訊技術有望出現

  美國普渡大學用鋁摻雜氧化鋅,在氧化鋅中浸滿了鋁原子以改變材料的光學性質,開發出一種新的“電漿氧化材料”。其有望帶來超快全光通訊技術,至少比傳統技術要快10倍。

  生物相容性腦機介面概念出爐

  植入式神經假體裝置(NPDs)是腦機介面(BCIs)的關鍵組成部分,直接與局部神經細胞對接。但NPDs可能會被免疫系統排斥而使移植失敗。來自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等多家單位提出了一種柔性生物相容腦植入裝置設想,有望降低免疫反應,提高手術成功率,為那些脊髓損傷和使用義肢的人帶來利益。

  奈米粒子結合又有新方式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科學家受到海邊常見的沙堡和沙雕的啟發,開發出了一種新技術,能在液體中將奈米粒子組裝成細絲。這些細絲能夠在斷裂後重新組裝,成為一種全新的奈米粒子結合方式。未來有望借此開發出帶有柔性接頭的微型機器人或是帶有磁性和自我修復功能的凝膠。

  液滴可以懸浮併發出藍光

  法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類似于萊頓弗羅斯特現象的全新懸浮技術,用電讓液滴從金屬盤子上懸浮起來,並讓懸浮液滴和盤子之間的縫隙發出微弱藍光,照亮上面懸浮的液滴,形成迷你照明裝置。該技術可用於生産自由移動的微型電漿體裝置。

  奇觀軼聞

  機器人也能自我進化了?

  英國和瑞士科學家攜手研製出了一種能自我進化並不斷改進性能的機器人系統,研製的目的是進一步弄清楚生物的進化過程。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研製出能適應周圍環境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未來或能應用於汽車製造或農業領域。

  (本欄目主持人 張夢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