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意重獲信任 “最受歡迎”德國如何煉成
- 發佈時間:2015-08-14 07:25: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公佈的2014年國家受歡迎度排行榜,德國名列榜首,全球六成的民眾對德國持積極觀點。
學者認為,作為一個曾經發動對外侵略的國家,德國能逐步得到認可,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家,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它戰後積極和解的舉動和誠意,這值得其他一些國家借鑒學習。
7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德國戰敗。戰爭不僅給歐洲和世界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德國造成巨大創傷。
研究德國戰後和解進程的學者莉莉·加德納·費爾德曼説,德國的重振之路是從贏得信任開始的。它意識到要重新融入國際社會,就要直面它所犯的戰爭罪行,不可能回避。
【歷任領導人承擔“永恒責任”】
費爾德曼研究了德國歷任總理,從康拉德·阿登納到安格拉·默克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償還德國道德債務的責任感。用默克爾的話説,對於納粹的罪行,德國應該承擔起“永恒的責任”。
戰後聯邦德國首位總理阿登納1951年開始與以色列政府協商賠償事宜,他對國會説,德國有債要還。“德國犯下了不能以言語描述的罪行,需要在精神和物質上進行償還。”
至2008年,德國通過不同方式向其他國家賠償660億歐元,其中以色列得到的賠償份額最大。
與此同時,德國通過文化交流與它曾侵略過的法國發展雙邊關係。1963年,阿登納與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愛麗舍條約》,結束兩國長期的敵對狀態,為雙方關係發展奠定新基礎。
德國在1963年為戰後和解做出的另一努力是開始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納粹分子進行審判,主張進行這次審判的並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一方,而是德國人自己。
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下跪,他在濕冷的石階上保持下跪姿勢一動不動達半分鐘。同一天,勃蘭特與波蘭簽署《華沙條約》,保證兩國間不使用武力,德國接受戰敗後劃定的領土邊界線。
【“沒有人可置身歷史之外”】
對於國內部分政客長期以來認為德國人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納粹贖罪的觀點,勃蘭特作為聯邦德國總理首次明確提出,“沒有德國人可以置身歷史之外”。
1995年,時任德國總理科爾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再次代表德國向受害者道歉。
和解在將來會有結束的一天嗎?費爾德曼説,沒有。“這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它不會結束。”她説,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德國有很多與二戰沒有關係的年輕人會到納粹受害國去做志願工作。
外交政策分析師漢斯·毛爾贊同費爾德曼的看法。他説,和解的含義可能每年都有不同,但它不會結束,每一代人都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根據德國教育法,歷史教科書中必須包含有關納粹暴行的歷史內容,並成為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與納粹意識形態作鬥爭的思想觀念,已被明確列入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
費爾德曼説,德國戰後一直持道歉態度,而另一戰爭發動國日本雖口頭上表示過道歉,但做法則截然相反,日本政要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就是佐證。
默克爾今年3月訪問日本時,以德國自身為例,呼籲安倍政府正視歷史,反省日本在二戰中所犯下的暴行。安倍並未作出回應。媒體報道,對於默克爾的禮貌提醒,安倍不可能持歡迎的態度。
當日本很大程度上拋棄和解時,德國正以它的態度和政策贏得道德高地,成為一個可信任的大國。毛爾説,德國如此受到信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與侵略歷史切割的力度。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國際臺的調查,日本近兩年國際形象下滑,尤其是在它侵略過的國家當中。2014年,在東亞部分國家,對日本持負面觀點的人數比例達到九成。(車宏亮)(新華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