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線城市土地供應下調 地王頻現或致樓市持續升溫

  • 發佈時間:2015-08-13 07:13: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孔祥鑫  責任編輯:羅伯特

  市場機構數據顯示,今年截至目前,一線城市土地市場供應較往年明顯減少,這也導致供地價格大幅上揚和地王頻現。分析人士稱,隨著市場升溫,一線城市土地供應稀缺,導致房企積極搶地,預計未來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的緊俏將會推動樓市持續升溫。

  根據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的統計數據,今年截至7月30日,北上廣深等四個一線城市合計供應309宗土地,而在2014年,全年供應地塊則高達849塊土地。今年截至7月26日,四個一線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只有2060億,同比跌幅高達26.4%。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上海土地市場成交面積196萬平方米,經營性用地成交總額達582.5億元,整體均呈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成交面積和金額下滑,原因是土地供應持續減少。根據上海2015年上半年供地計劃,商品住宅建設用地供應計劃面積為400萬至600萬平方米。而在2014年該數值為700萬平方米,2013年為1000萬平方米。

  供應減少是成交額銳減的主要原因。北京市國土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2015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體思路是減量發展、保障民生和節約集約。

  專家表示,如今,土地供給持續收縮,再創新低,剔除其中的保障房,實際供應的商品住宅用地就更少。供應量持續減少,土地價格卻大幅上漲。

  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以一線城市的住宅土地為例,2015年供應的土地均價為14432元每平方米,同比2014年的11679元每平方米漲幅高達23.6%。

  “從一線城市的樓面價成交情況看,持續上漲,平均2015年樓面價高達8921元每平方米,同比2014年全年的7631元漲幅高達16.9%。”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土地供應稀缺,導致一線土地市場的爭搶持續出現,樓面價格也節節攀升。

  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20大標桿房企拿地合計1878億,整體看相比2014年前7月的2203億下調幅度達到了14.8%。

  “出現標桿房企拿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一線城市土地供應減少。而房企為了避險,只積極搶奪一線城市土地。”張大偉表示,包括北京等主要城市,雖然掛牌土地明顯減少,但大部分出讓土地成交溢價率非常高。

  8月5日,北京土地市場再挂出優質地塊,4宗待售土地起價高達126.82億。4宗地塊中,兩塊地塊位於朝陽區孫河鄉,一塊位於朝陽區東壩南區,一塊位於豐台區南苑鄉。

  “目前挂出的4宗住宅地塊,非常優質,特別是從位置看,之前區域內都出現過‘地王’。”張大偉表示,基於目前房企熱衷一二線土地市場的現狀,預計4宗地塊的競爭將非常激烈。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一二線城市土地稀缺,三四線市場庫存過剩。標桿房企理所當然地熱衷進軍一二線城市,對三四線市場謹慎進入。這也就進一步加劇了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熱度不斷升溫。

  “雖然從全國樓市看,市場已經嚴重分化,一二線城市雖然也處於調整中,但需求基礎依然龐大,從2014年四季度以來的市場看,一二線城市復蘇明顯加快。”張大偉説。

  分析人士指出,一二線城市聚集了過多的資源,需求集中,而供給和存量相比需求都短缺。在目前不均衡的情況下,一二線城市房價易漲難跌。

  “在2013年開始,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出現了很多地王。”張大偉分析,這種情況下,未來新上市的商品房定價自然會出現高端化趨勢,將明顯影響市場價格。

  市場供應缺口的出現,也將導致房價易漲難跌。鏈家地産市場研究部分析師李巧玲表示,北京7月份純商品住宅周均成交處於1700套以上的高位,而剛剛過去的一週(7月27日至8月2日),成交滑落至1500套以下,主要與供應量下降有關。

  數據顯示,7月份純商品住宅供應量為3734套,環比上月下降34.6%,與當月份純商品住宅成交量7440套,相差較大。“4月以來,隨著市場的持續好轉,供需缺口越來越大,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李巧玲説。

  土地市場的供應下調,將直接影響住宅的供應節奏。李巧玲表示,未來需求能否得到持續有效的釋放,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供應,若未來供應未能及時補足,成交上行將會遇到瓶頸。供需的不平衡除了抑製成交外,還將引起價格的上漲,隨著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市場各方對漲價的預期將會越來越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