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結構調整要做四則運算

  • 發佈時間:2015-08-12 05:38:2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 策

  來自杭州的一家紡織企業今年4月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新建了棉紡廠。外媒就此所做的報道《産業鏈大逆轉 中國紗廠登陸美國》,引起了不少關注。而仔細分析,此文標題有些“過”,個案並不能代表整個産業鏈的變化,紡織業仍然是中國最主要的傳統製造業之一,也是中國産業鏈較為完整的産業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行為往往是對市場最直接最真實的反映,這篇報道也折射出了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些特點。第一,我國部分傳統産業的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尤其是鋼鐵、水泥、玻璃等,産能過剩明顯。同時傳統産業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政策紅利逐漸消退,傳統生産模式難以為繼,生産更趨小型化、智慧化、專業化。第二,經過近年來主動的、強有力的結構調整,我國區域、産業、行業、企業出現積極分化,需求結構、産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的調整也有了新變化,新增長點破繭而出。第三,全球製造業生産力佈局正發生改變。各國和地區紛紛強調回歸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綠色環保産業、人力資源儲備等成為發展重點與競爭焦點。

  結構調整正是世界經濟共同面對的話題,也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永恒主題。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到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持之以恒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都表達出一個明確的理念與共識——增長、品質、效率從哪來?只能從經濟結構調整中來。

  經濟結構如何調?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既不能單純地要增量,靠投資上項目,也不能一味盲目地關停砍,而是要做好加減乘除法四則運算。

  加法就是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一種流行説法是,市場不缺錢,缺的是好項目。好項目從哪來?企業家不妨多些大局觀,放開眼界,從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中去尋找新增長點。譬如,城市雖然高樓林立,但地下設施老化,亟需更新改造;老年人越來越多,健康養老、體育健身等産業空間不小;又如,人們需要乾淨的水、乾淨的空氣,環保産業及技術還遠遠沒有滿足需要。

  減法就是壓縮落後産能、化解過剩産能。過剩産能是當前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難題。上産量容易,但如果産品沒銷路,企業就沒收入,員工工資福利也無法保障。與其繼續讓這樣的“僵屍企業”消耗著全社會的資源,不如正視問題,經歷陣痛,在關停並轉中獲得新生。對於化解産能過剩,國務院已有全面部署,抓好落實是關鍵。

  乘法就是全面推進科技、管理、市場、商業模式創新。“沒有夕陽産業,只有夕陽技術”。創新,正是結構調整的核心所在,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不是因為創新,小米無法走向世界;不是因為創新,大疆的無人機無法風靡全球;不是因為創新,瀋陽機床也無法為中國製造業爭得一席之地。創新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擁抱這個“創時代”。

  除法就是擴大分子、縮小分母,提高勞動生産率和資本回報率。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研究報告説,中國2014年研發投資近2000億美元,從絕對值來看位居全球第二。這麼大的投入能否産生更多的創新成果?創新的成果能不能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能不能涌現出更多的新技術、新産品、新産業?肯定的答案,才是舍得投入的真正意義。

  加減乘除法四則運算,是結構調整的路徑,而要做好這一四則運算,一要靠市場,二要靠創新,三要靠改革。市場是引航,創新是動力,改革則是依靠。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把改革作為調整結構的根本依靠,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重點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等體制機制改革。這意味著,有利於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將越來越寬鬆。

  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徵,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從上海、深圳等地的發展來看,從家電、光伏等産業來看,早調早轉就主動,晚調晚轉必然被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