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産業結構調整已到不進則退的“窗口期”
- 發佈時間:2015-05-09 07:4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左永剛
“在市場環境趨緊、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部分企業生産經營困難,産業結構調整已到了不進則退的‘窗口期’。”5月8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證券日報》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今年以來,我國産業發展總體上保持平穩態勢,經濟運作處於合理區間。第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走勢符合預期;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走勢好于預期。
上述負責人表示,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統籌把握增速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全面分析總量、結構和趨勢變化,以新的視角來審視産業發展形勢,找準推進産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
一是部分增長指標回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分析判斷産業發展形勢,必須立足於新常態,既要看總量和速度,更要看結構和趨勢,將關注點放到結構改善和效率提升上來。
二是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已經形成。第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1.6%,較上年同期繼續提高1.8個百分點,與製造業密切相關的生産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的融合互動,對支撐國民經濟平穩運作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東部地區的平穩發展態勢對於穩定經濟大勢極為重要。從上海、浙江調研情況看,上海以消費型經濟和重大技術創新為主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大飛機、積體電路、高端醫療器械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取得新進展。浙江以網際網路經濟和製造業核心技術突破為主的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帶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端裝備、新興産業增長勢頭強勁。目前,上海、浙江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合計佔全國的13.3%,經濟發展具有較強活力和後勁。
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為我國産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目前,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平臺性基礎性作用日益增強,機器人、3D列印等先進製造技術加快發展,製造業企業加速從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呈現出“服務引領製造”的新特點,綠色製造、清潔生産、迴圈經濟等生産方式加快普及,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正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