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明鄉風潤心田

  • 發佈時間:2015-08-12 01:30: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朱海洋張鳳雲

  市場經濟的浪潮,讓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逐漸消解著這裡的人際共同體,不少農村還因此出現了“精神荒蕪”的苗頭。當鼓了“口袋”之後,如何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再富起“腦袋”,成了橫亙在“三農”面前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浙江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圍繞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建設文化禮堂、千鎮萬村種文化、培育文明鄉風等一系列措施,激活農村文化。一場精神世界的美麗嬗變正精彩演繹,一幅“村民富、村莊美、村風好”的鄉土畫卷正徐徐展開,一股引領發展的文明新風正拂面而來。

  文化活動有場所

  在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幾年前,一座新規劃的住宅區拔地而起,甚是洋氣,周邊菜場、超市、影院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因開礦留下的洼地。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東衡村健身廣場上,悠揚的樂曲響起,一邊是熱烈的健身舞,一邊是綿柔的太極拳,蔚為壯觀。任村書記長達19年的章順龍説,若在以往,村裏的棋牌室早已人滿為患,而如今,豐富的文化生活讓賭博銷聲匿跡。

  “文化確實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潤物細無聲。”章順龍頗有感觸。東衡村並非沒文化,歷史上,這裡走出過4位尚書和11位進士,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曾在此隱居10年,並與其妻留下一段不朽佳話,“關鍵是,這些文化沒人去挖掘!”

  如今,東衡村的這些文化記憶,都可以在新建的“和美鄉風館”和“文化禮堂”找到。通過文化尋根,幾年前,村裏又重新興起了一種禮儀:新人進門時,父母在文化禮堂贈予三件禮物——我儂詞手帕、東衡禮糕模具、“慈孝仁愛”家訓錦囊,意在希望兩人以禮相待、互敬互愛。

  東衡只是浙江萬千農村繁榮文化的縮影,這其中,文化禮堂的作用舉足輕重。2013年,針對農村文化資源分散、內容單一等問題,浙江全面推進文化禮堂建設,至今已建成3400多座禮堂,這些禮堂整合現有村級活動中心、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資源,因地制宜、特色鮮明。

  禮堂雖為幾幢房子,但賦予其靈魂的正是文化。在禮堂,可以聽到有村莊特色的鄉賢故事,看到積極健康的族訓家訓,找到本村最美人物、道德模範、優秀學子等事跡,這裡正成為清理村史脈絡、挖掘人文底蘊、記憶鄉音、品味鄉愁的神往之地,而這些都潛移默化地滋潤人們的心田。

  紮根鄉土“種文化”

  如果説文化禮堂的建成,讓農民的精神家園“身有所棲”,那麼浙江多年持續開展的“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則讓農民“心有所寄”。如今,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種”下的文化開始生根發芽,滿是芬芳。

  8月上旬,走進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文化禮堂,剪紙、竹編等非遺傳承人,正向農民們傳授手工技藝,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些文化培訓與輔導活動定期舉行,另外還可根據自身需求,向鄉文化站提出。這種功能表式服務,受到基層廣泛歡迎。

  現在在浙江農村,排舞、腰鼓、戲劇、農民書畫等文化活動,群眾的參與熱情都十分高漲。

  不少農民文藝骨幹、民間藝人、文化能人經過培養,紛紛組建民間劇團、業餘演出隊,成了繁榮農村文化的新生力軍。

  針對農村未成年人,浙江全面實施“春泥計劃”,利用寒暑假期,組織開展道德實踐、社會體驗和文體娛樂活動。目前,該活動已覆蓋全省8成以上行政村,受惠的農村未成年人達377萬人。

  在長興縣思安文體中心,縣青少年宮的志願者教師正在教授孩子們聲樂、繪畫、書法、經典誦讀等,這一活動已持續6個年頭。近年來,該縣還通過“政府買單、百姓自費、鄰里走親”,形成了“有書讀、有電影看、有戲聽、有演出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種”下的文化正結出纍纍碩果,農村文化蓬勃發展,群眾也躍躍欲試走上舞臺。為此,浙江積極搭建各種平臺,舉辦農民文藝匯演、才藝展示、排舞大賽等活動,引導農民群眾不僅要當觀眾,更要當演員。

  從2011年開始,浙江啟動“文化走親”活動,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和城與鄉等實行跨區域文化交流,成了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潮流和新樣式。而文化禮堂的建成,更是成了“送文化、種文化、曬文化”的絕佳平臺,還因此推動了古鎮遊、生態遊等旅遊文化發展。

  據了解,到去年底,“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已基本覆蓋浙江所有行政村,成為該省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塊響亮品牌。

  家風是無聲的教育

  浙江修文讀書傳統濃厚,耕讀世家頗多,家訓文化尤為源遠流長,安吉縣遞鋪街道雙一村就是其中之一。該村四成朱姓為宋代大儒朱熹的後代,77歲的朱夢熊依然能流利地背誦《朱氏家訓》,他遵照祖訓,以孝為先,繼母因車禍腿部骨折10年臥床不起,他視如親娘,日夜陪護,精心照料,成為村中佳話。

  靠著“孝順父母,尊敬長上,教訓子孫,毋作非為”的訓誡,雙一村子孝孫賢、鄰里和睦,恢復高考以來,有197人考上大學,成為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家風是無聲的教育,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承載,對規範人們言行、淳化社會風氣作用巨大。去年4月以來,以“我們的家訓——浙江百姓重家風”為主題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浙江全面開展,該活動以現代視角重新審視家訓文化,通過尋找、徵集、傳播、傳承家訓,引導人們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活動異常火爆,各地請專家、辦講座、做訪談,深入挖掘民間傳承的好家訓,還通過寫家訓、講家風故事、讀優秀家訓等活動,引導村民紛紛將家訓製成匾額,挂上廳堂。據介紹,活動共吸引了全省近400萬戶家庭參與,100萬戶新立家訓。

  為了傳播弘揚好家風,浙江各地因地制宜,創新不斷。德清縣在民間獎項“草根獎”中,去年新增“愛有味,好家風”獎,專門獎勵在傳承家風家訓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家庭,並將每年4月5日的頒獎日定為全縣“家風日”。一些地區還組建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開展道德風尚評議,或將好家風變成小戲小品、小故事等,講給百姓聽,演給百姓看。

  此外,浙江還大力挖掘、創新、提煉“區域道德品牌”,諸如仙居“慈孝文化”、嘉善“善文化”、德清“德文化”等一大批道德品牌的涌現,為培育文明風尚提供了豐富滋養;另一方面,各地廣泛開展“舉鄉賢、頌鄉賢、學鄉賢”活動,深入挖掘“歷史鄉賢”,廣泛推舉“時代鄉賢”,以鄉賢精神、榜樣力量,激勵群眾合力共建美麗鄉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