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印度電影不跳舞了,中國還在等什麼

  • 發佈時間:2015-08-11 11:3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傻大鬧寶萊塢》海報

  

  《我的個神啊》海報

  印度電影在中國的這個夏天持續高溫。5月中旬在中國上映的印度電影《我的個神啊》,上映16天就攬票房近億元人民幣;7月25日登陸中國的商業大片《幻影車神3:魔盜激情》,上映3天獲得860萬元人民幣票房,而另一部被稱為史詩巨著、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官方網站評分高達9.4分的《巴霍巴利王》,也即將登陸中國院線。

  “越南電影飛機大炮,印度電影唱唱跳跳。”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大篷車》等電影的風靡一時,中國電影觀眾對印度電影的初印象。如今,唱唱跳跳的印度電影有了怎樣的新面貌?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印度杜恩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茅篤亮。

  電影的目的是讓觀眾忘記煩惱

  7月初,印度青年學者茅篤亮作為青年學者來中國參加2015“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他的研究課題是電影。印度電影的起步和成名都較早,電影大師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聞名世界。

  題材百無禁忌一直被視為印度電影的成功之道,《我的個神啊》就大膽地諷刺了印度的宗教。茅篤亮説:“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電影批判宗教。比如《新時代》,講述的是男主角在修路過程中挖出了一尊女神像,其他人認為是修路褻瀆了女神,而男主角認為宗教並不能幫助當地發展,要發展必須修路。這部電影在當時取得了很高的票房。”

  茅篤亮所在的城市德拉敦(dehradun)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250公里。城市不大,這幾年來也新建了四五個影院。不過,茅篤亮發現,印度的電影市場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票價上漲,儘管在印度看一部3D電影也就花相當於20元人民幣,但“以前踩三輪車的師傅會去電影院,現在去不起了”;二是跟風現象較為嚴重,“2010年,有個男明星拍了一部關於警察的電影,獲得票房豐收。結果,差不多每一個有名的男演員都跟著拍了警察題材的電影”。

  茅篤亮説,看電影在印度是一項家庭活動,週末全家老少一起去電影院,所以輕鬆愉快的電影佔據影院主流。“上世紀50~70年代的電影還反映普通人的生活,而現在注重的是娛樂。”茅篤亮説,“儘管有印度學者批評這類電影的藝術水準太低,低得不能再低,但是沒有辦法,票房高啊。有電影導演在公開採訪時就直説:我的目的不是改變社會,而是給觀眾創造一個夢幻的世界,讓他們進入影院後忘記煩惱。”

  歌舞在印度電影中逐漸減少

  歌舞是印度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出生、結婚等重要場合,都得唱歌跳舞。歌舞也被認為是印度電影的“標配”。茅篤亮説:“主人公一般會穿著傳統服飾唱歌跳舞,所以外國人看兩三部印度電影,就能知道印度是怎樣的國家、有著怎樣的風情。”

  茅篤亮介紹,一部印度電影內一般要穿插5首左右歌曲,每首5分鐘,再加上5分鐘中場休息,所以觀眾在影院看一部電影要花兩個半小時。不過,一切都在悄悄地變化。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理念指引下,有的影院為了多放幾場電影抓收入,會在公映時把歌舞刪減,DVD版中才有完整版。

  《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導演拉庫馬·希拉尼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説,現在大約有30%的電影完全沒有歌舞;剩下的歌舞篇幅也大大減少。

  其實,並非所有的印度電影都有歌舞,與商業電影相對的,印度電影的另一個分類——藝術電影就不含歌舞。“沒有明星、沒有大場面、沒有歌舞、敘述緩慢、較少衝突、現實主義……類似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的電影,在印度被歸類為藝術電影。” 茅篤亮介紹,政府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會對藝術電影的拍攝予以資金支援,此外還有民間資本的投入。

  藝術電影也會公映,票房一般欠佳,偶有例外,“上世紀80年代有一部藝術電影,講的是政治家、商人、媒體之間的腐敗,獲得了不錯票房”。不過,茅篤亮坦言,對於大部分電影觀眾而言,“藝術電影開始十幾分鐘後,就可能睡著”。和中國一樣,目前在印度並無藝術電影院線。

  好萊塢不敵寶萊塢?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年報》,2014年全球電影票房375億美元,中國佔48億美元,僅次於北美。然而,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排名前10中,好萊塢電影佔了一半席位,分別是《變形金剛4》(第1)、《星際穿越》(第5)、《X戰警:逆轉未來》(第6)、《美國隊長2》(第7)、《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第8)。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4年印度電影市場的票房前10全部是印度寶萊塢電影。有媒體報道稱,好萊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拿走了約60%的票房收入,而在印度,這個數字只有不到10%。

  除了《阿凡達》《泰坦尼克號》等現象級電影,好萊塢在印度難以撼動寶萊塢的地位。“一是因為語言,好萊塢電影是英語的,很多人看不懂,又不喜歡看字幕;二是因為好萊塢電影中會有一些暴露身體的鏡頭,而印度小城市的觀眾比較保守,去影院看英語電影被視為一件不好的事;三是因為文化差異,很多觀眾看電影就是為了看唱歌跳舞,好萊塢沒有這方面內容。”茅篤亮説。

  茅篤亮認為,東方文化的電影走向世界,無論是反映本民族的特色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都會受到歡迎,關鍵在於“這是一部好電影”。“上世紀50年代的《流浪者》並沒有反映印度傳統文化,而是人人都有的情感、小人物的困境;《我的個神啊》反映的則是印度宗教、文化方面的問題”。

  茅篤亮説,中國電影在印度並不流行。在印度普通觀眾的眼中,中國電影有很多是功夫片,李連杰、成龍這樣的明星就是中國電影的代表人物。“就我所知,印度對大陸電影並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張藝謀是誰。”

  早在2003年,茅篤亮在尼赫魯大學念大學二年級時,教中文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中國文化,就給他們看中國電影。茅篤亮記得自己看的第一部中國電影是張藝謀的《活著》。現在,他也成了中文系老師,也常常在大學放電影。“我放《泰囧》的時候,全杜恩大學的學生都來看了。”茅篤亮説,“我可以自信地説,只要電影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人的哭和笑,印度人會喜歡中國電影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