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世界工廠”走出“世界企業”

  • 發佈時間:2015-08-10 15:31:0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楊舒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瓦茨拉伕哈維爾國際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候機大廳LED大螢幕迴圈播放著廣告宣傳片,一條國際奢侈品牌首飾廣告後,一部手機出現在螢幕中央,“HUAWEI”字樣被打在一旁。“華為,中國的。”同行的夥伴一邊指著螢幕一邊喊道,滿滿的驕傲。

  在歐洲,至少在國際商報記者到達的捷克和奧地利兩國,華為作為中國的品牌,認可度極高。“我喜歡中國製造的手機,比如華為,價格合理,功能齊全。我覺得未來中國手機的市場佔有率一定會很高,超過蘋果都有可能。”就職于捷中友好合作協會的捷克人邁克·賽理格(MichalSeliger)對國際商報記者這樣説。

  如此背景下,以探訪“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為此次歐洲採訪主題之一的採訪小組,怎能不到華為公司在歐洲的分部走一趟。

  “國際化”不只是個詞

  進入華為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分部,如果不是與接待員工間的中文對話,敞開式辦公區域內隨處可見的歐洲面龐、華為技術奧地利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希辦公室內矮桌上擺放的公司員工進行團隊建設的照片,國際商報記者很難有“回家”的熟悉。而之後的採訪,也驗證了記者的感覺,在華為,“國際化”已經不僅是個詞了。

  據彭希介紹,華為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最早的一批,發展至今,海外業務已然全面鋪開,公司在全球170多個國家都設有分支機構,公司年收入的70%都由海外市場貢獻。

  具體到歐洲,彭希表示:“走了近20年的海外發展道路,毫不誇張地説,歐洲市場已經全面打開了,無論是中東歐、北歐還是西歐,在我所負責的奧地利市場,這裡所有規模性賣場裏都有華為的産品,部分熱銷産品甚至需要搶購或預訂購買。”

  彭希的介紹令人對華為的海外業務頗為佩服,然而要衡量一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僅靠業績表是遠遠不夠的,公司文化才是衡量一個“走出去”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真正指標。可喜的時,這一點,華為也做到了。

  彭希表示,公司外籍員工數量已經超過中國員工數量,比例高達70%~75%。另外在公司開展業務之餘,華為也注重履行西方國家關注的企業社會責任。

  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當天的上午,彭希剛剛于市政廳與維也納市長共同參加了一項“未來通信種子計劃”,這個項目是華為與維也納當地大學進行合作,通過篩選後,選中一些學生赴中國交流並參觀華為總部。這一方面是在當地普及通信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華為本地發展累積人才。

  “工廠出身”的實力

  不過,華為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現今在歐洲這類發達國家市場獲得認可,彭希也坦言,“非常艱辛”。

  他講述説,如今的華為智慧機在歐洲市場能做到一機難求,可在最初“走出去”時,華為也不得不“低著腦袋”走“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路徑,將向海外踏出的第一步放在了非洲等不發達地區。

  以彭希最熟悉的奧地利市場為例,之前華為的上網數據卡銷售量達200多萬片,可很多用戶始終不知道自身使用産品的品牌。直到後期公司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推出智慧機産品後,才開始用前期積累的成本全面鋪開品牌文化的宣傳。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頭頂“世界工廠”背景的中國企業很容易將歐洲及西方市場與“量大質低”畫等號,但在彭希的敘述中,卻發現他對中國強大製造能力的推崇。

  原來,彭希提到公司的智慧機將目標消費人群定位在18~45歲左右,之所以能做到覆蓋如此大規模的消費群體,是因為華為每年都針對市場推出多款産品,每款産品都聚焦特定群體,這也是華為智慧機全方位佔領歐洲市場的“獨家”優勢,即以産品數量實現市場全覆蓋,産品實現端到端的全覆蓋。

  華為能夠佔有“獨家”優勢的理由,除了自身在研發領域的高投入外,從中國市場“走出來”的背景也對其助力頗多。

  彭希説:“中國這個市場太大了,需求也多種多樣,能在中國這個市場活下來並能走出來的企業,其生産規模和加工製造能力開拓的國際市場的數量是其他外資公司無法比擬的。因為受國內市場規模制約,西方企業往往很難做到産品全覆蓋,只能在産品技術和深度方面略有優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