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原牧民的好公僕

  • 發佈時間:2015-08-10 02: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郜晉亮

  尕布龍小的時候,母親對他只有一個期望,期望他能夠快快長大,早日拿起羊鞭挑起家裏的大梁。金銀灘上的童年生活,讓尕布龍嘗盡了貧苦的滋味,也看盡了草原上貧苦牧民家的生活。一個人歷經的苦難越多,成熟的就越快,尕布龍暗下決心,一定要為窮苦得草原牧民做點事情。

  26歲那年,尕布龍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從的民政幹事,到縣委書記,到州委副書記、到省委常委副省長,再到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一路走來,不論在什麼地方,不論做多大的官,尕布龍從沒有忘記自己長大的草原,也沒有忘記草原上那些可愛的人,更沒有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信念。

  時間恍若一瞬。2011年10月8日淩晨4時50分尕布龍與世長辭,享年86歲。他終於可以歇歇了,再不用去想草原上還有多少牧民沒有過上好日子,再不用去想西寧南北兩山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綠起來,再不用去想還有多少沒有為牧民群眾辦完的事。只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俯首為牛,用行動詮釋公僕情懷

  自從擔任領導幹部,尕布龍的心裏就有一個信念:權力來自百姓,只能服務於百姓,堅決不能以權謀私。

  尕蒙生是尕布龍在擔任河南縣委書記時領養的孤兒,那一年尕布龍33歲。看到尕蒙生,尕布龍很心疼,他知道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勝過一切。在尕布龍的精心呵護和嚴厲管教下,尕蒙生認真讀書,學習上的事情從未讓尕布龍操過心,中學畢業後來到一個偏遠的藏族鄉參加工作。

  在別人眼裏,孩子在基層鍛鍊鍛鍊就行了,有個當領導的爹,回城裏工作還不是早晚的事情?尕布龍沒有那麼想,更沒有那樣做。

  一直到尕布龍上任青海省副省長,他身邊的工作人員還在提要把尕蒙生調到西寧工作,但誰也不敢當面給尕布龍説,因為大家知道這位副省長的脾氣。

  也許有人會想,是不是領養的孩子沒有那麼親。可是,就連尕布龍的家人,一樣都沒有享受到他能給予的“照顧”。有人勸他,把家裏人的戶口遷到城市來,他沒表態;有人勸他,該給仍在草原上放羊的女兒格格麗安排個工作,他還是沒表態。尕布龍知道,他可以對不起自己的家人,卻絕不能對不起自己手中的權力。直到自己的老伴兒去世,女兒還留在草原上。

  回憶起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光,格格麗擦了擦眼淚説:“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要熱愛草原,熱愛自己的家園。後來,父親當了幹部,也經常告誡家裏人,牧區自然條件艱苦,就更要留在牧區,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好,要是大家都進城去,誰來建設草原,建設自己的家園。”

  對待家裏人,對待自己,尕布龍從來都是那麼嚴格。

  常年地下鄉調研,尕布龍都把自己當成一個躬身學習的人,紮實調研,虛心向農牧民群眾請教。每次下鄉,他都會對自己的秘書千叮萬囑,決不能向當地黨政部門打招呼,更不允許其背著他事先通知接待。而每到一個地方,有一間普通房間,一頓簡單的飯菜,一張能睡覺的床就行了。

  尕布龍常説,共産黨的幹部就是人民的公僕,要是事事都只想著自己,想著自己的家人,那還算什麼公僕,還怎麼配做共産黨的幹部。

  大愛無私,用真情築起愛心港灣

  尕布龍把自己的愛全給了別人。

  多少年過去了,與尕布龍一起共事過的人還都記得,1971年,尕布龍當選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任省畜牧廳廳長。當時,省政府辦公廳給他在省政府家屬院騰出一套樓房,但他仍住在畜牧廳家屬院的4間平房裏。

  很多人都納悶,哪有當了省委常委還住平房的呀。就連省委書記都動員他,讓他搬進省政府家屬院。尕布龍説:“我在牧區幹了近20年,會藏語和蒙語,來西寧辦事、求醫的牧民都會來找我,我可以當翻譯,他們還能在我家裏住,省些住旅館的錢。要是我搬到省政府家屬院,門口又有崗哨,他們來了西寧可怎麼辦。”

  執拗的尕布龍在這裡一住就是18年。跟尕布龍在農村牧區一起工作過10多年的青海省建設廳原廳長簡順生告訴記者,尕布龍一直住的那個家屬院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房子破舊潮濕,室內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也沒有暖氣,他沒有想著改善居住環境,卻用自己的工資購買了被褥和羊毛氈,為來西寧治病、辦事的牧民開了一家免費的“牧民店”。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天棚鄉的藏族牧民旦增的妻子長期患有肺病,家庭的拮據讓他們一想到去西寧治療,就連聲嘆氣。經過別人介紹,他們終於去了西寧,還住進了尕布龍的“牧民店”。在8個月的治療期間,尕布龍親自給他們聯繫醫院,找醫生,在生活上給予照顧。旦增的妻子肺病痊癒返回草原時,兩口子流著眼淚對尕布龍説:“我們一輩子都忘不了您的恩情。”

  凡是來找尕布龍的牧民,在他家裏少則住兩三天,多則一年半載。有時候,來的人太多屋裏實在住不下了,尕布龍就在房前的空地上扎了幾頂帳篷讓牧民們住。除了讓來家裏的牧民免費住,還讓他們免費吃。麵粉、蔬菜、燒火取暖的煤炭,日常的生活用品全部都由尕布龍的工資支出,多少年下來,連他自己都算不清楚究竟花了多少錢。

  尕布龍曾説:“我是黨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人民群眾是我的生身父母,我對自己的父母報答一點養育之恩,天經地義。”直到1988年,青海省政府辦公樓和住宅區分開管理,住宅區不設崗哨,尕布龍才搬進了省政府家屬院,同時也把他悉心經營的“牧民店”搬了進去。

  愚公之志,用汗水滋潤一草一木

  為改善西寧的生態環境,近半個世紀以來,青海人治理綠化南北兩山的活動從未間斷,只是年年植樹不見樹,荒山依舊不見綠。1992年,66歲的尕布龍從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可是,他還想為人民多幹些事情,省委研究決定由他擔任西寧南北兩山綠化專職常務副總指揮,負責南北兩山綠化工程的具體工作。尕布龍將本應該在家頤養天年的10年獻給了這裡。

  一年又一年,尕布龍帶領工人修路、整地、育苗、栽樹、澆水,事事親力親為,南北兩山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他的腳印。有人説:“你是總指揮,年齡也大了,不用什麼事都自己幹,指揮大家幹就行了。”尕布龍卻説:“我是來栽樹的,不是來當領導的。”

  每年春天,都是尕布龍和工人們最忙的時候。每天,尕布龍都會第一個來到山上,戴一頂破草帽,穿一雙舊帆布鞋,挖樹坑、扛樹苗、澆水,弄得滿身泥土。等工人們陸續上山的時候,這位老人早就大汗淋漓,看到這樣的情境,工人們幹得就更加賣力了。尕布龍不收工,大家誰也不會歇著。

  累倒在山坡上,工人們把他扶起來,緩過力氣來接著幹,這就是尕布龍。一個人多休息一會兒,就少種一棵樹;大家都多休息一會,就少種很多樹,南北兩山到什麼時候才能綠起來?

  既然種一棵,就一定要活一棵。有一次,尕布龍發現一些樹木栽植標準不夠,樹坑太淺,水沒有澆透,他當即責令返工。這是他10年當中,為數不多的幾次發脾氣。為此,尕布龍還提出整地要平,地埂要實,返坡梯田,保水保墑,樹坑寬70公分,深70公分,樹要栽直栽實,邊栽邊澆,此後要保證每年澆足水,而且還要冬灌。

  10年來,尕布龍挖過的樹坑不知道有多少個;10年來,尕布龍栽種的樹不知道有多少棵;10年來,尕布龍澆過的水不知道有多少桶,而人們知道的是,如今的西寧南北兩山已是鬱鬱蔥蔥。

  2001年,尕布龍被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授予首屆“母親河獎”。2002年,尕布龍已經76歲高齡了,他已經在這兩座荒山上摸爬了整整10年。尕布龍老了,再沒有太多的力氣爬上山了,滿身的病痛再也不允許他上山種樹了,從此他離開了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崗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