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浙江天臺:“治村寶典”孕育文明鄉風

  • 發佈時間:2015-08-07 02:31:3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千百年來,村規民約對村民的行為始終具有很強的規範性,維護著農村社會的基本秩序,對協調村民的行為、以引導的方式解決彼此之間的紛爭具有重要作用。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傳統的村規民約逐漸與社會發展新內容有機結合,進而發展出形式多元、內容創新的新型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這些新型村規民約體現著更為文明、更為豐富的價值意義,成為穩定鄉村秩序的重要治理手段。

  浙江省天臺縣通過修訂和規範原有村規民約,培育社會道德,弘揚文明村風,全縣300多個村由此走出一條社會管理新路。各具特色的村規民約,正成為激蕩鄉村民主自治管理的活力因子。天臺縣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鑒。

  徐平徐賽君夏敏

  有著600多年村史的皇都村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上。長期以來,該村“糞坑遍地是,垃圾堆成山,風吹塵滿天,雨下道成渠”。自該村將村莊整治、美麗家園、“五水共治”等內容充實到村規民約中後,村民行為規範有了新準則,村莊建設發展有了新方向,村莊面貌從此一新。

  皇都村發生的變遷,是浙江省天臺縣借助村規民約,培育社會道德,弘揚文明村風,走出的一條社會管理新路。眼下,該縣有300多個村對原有的村規民約進行了修訂和規範。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裘國宏表示,薄薄一紙村規民約如同一部“治村寶典”,體現的是百姓承諾,約束的是百姓行為,打通的卻是社會管理體系的末梢神經。各具特色的村規民約,正成為激蕩鄉村民主自治管理的活力因子。

  強化契約自治意識

  茶葉産業是三州鄉車門灣村民的“飯碗”,村裏有100多臺炒茶機。但是,一些村民私接電線,經常造成電路燒燬、炒茶機無法正常使用等現象。

  圖一己之便,害的卻是全村茶農。能不能把“用電安全”寫進村規民約,以此規範村民用電行為?全村上下想到了一塊。隨後,該村將“電線不能亂接,須按規定審批安裝”寫進了村規民約中。

  有村民擔心:要是有人不遵守,那村規民約豈不成了一隻無牙的“紙老虎”?對這一點,村裏早有考慮,村監會主任梁日明説,既然把規矩定下了,就要動真格,對於因違規造成用電故障的村民,將在村公開宣傳欄的“黑榜”上亮相,同時也不能作為村級各類組織的候選人。

  在三州鄉,長期以來,當地群眾依靠族規化解矛盾。但該鄉也發現,村規民約以無形之手掐住各類亂象苗頭的同時,也存在著“帶病上崗”、不符合法律規定或沒有任何獎懲措施的現象。

  “現在制訂的村規民約,可以説是整合了各方的智慧。”梁日明介紹,先由村裏擬定初稿,再交村民討論,收集意見後,再修改、討論,最終成稿。然後遞交鄉綜治辦,由鄉里組織聯合審核,再經村民大會通過,“都記不清改了幾遍”。“經過一再修改的村規民約,就變成了既符合法律法規又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並能解決突出問題的鄉村治理‘寶典’。”梁日明説。

  依法修訂規範行為

  電魚、毒魚、炸魚,一度將南屏鄉各條溪流的“魚子魚孫”趕盡殺絕,當地群眾雖然憤怒,但大家又覺得溪裏的資源不是某一個人的,也就睜只眼閉只眼。

  2014年,“五水共治”行動啟動後,該鄉聯繫縣水利局,放流了12萬多尾魚苗,並對境內溪流實行禁漁政策。

  有鄉里撐腰,當地群眾底氣足了。各村將“三禁”(禁電魚、禁毒魚、禁炸魚)寫入了村規民約,制定相關禁漁措施以及收取相應的漁業資源恢復費用。筆者看到,前楊村在“村規民約”中寫著,違反“三禁”規定的,每例收補償金500元至3000元,並移送公安機關。

  村裏幹部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一強化,不等縣漁業執法隊“救場”,當地的護漁隊就直接將偷漁者拿下。有一天夜裏,有人在敏坑口河段電魚,鄉護漁協會成員湯慶法接到村民舉報後,當即組織了一批人前往制止,現場對當事人進行了批評和教育,收繳違法電魚設備,並按照村規民約收取了500元漁業資源恢復費用。

  修訂後的村規民約,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活力,群眾參與農村管理的熱情隨之勃發。縣文明辦主任王巍説:“當前新制定的村規民約已開始從強制轉為引導、從行為規範轉為意識培育,真正發揮了道德教化、行為規範的約束力,成為當今鄉村文明的另一種形態。”

  實際上,受到歡迎的“新版本”村規民約,不僅下接地氣,而且上接“天線”。像“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麗鄉村、環境與生態保護……這些時尚新元素,現已成為村規民約中的新亮點。

  春風化雨移風易俗

  “大操大辦,一場喪事花費十幾萬元。”平橋鎮後蔣村梅吉源老人回憶起昔日的喪葬攀比風直搖頭:“排場越辦越闊氣,讓群眾增添了沉重負擔。”

  “破除陳規陋習刻不容緩。”村“兩委”、村老協深刻認識到陳規陋習的危害,意識到必須移風易俗。1995年,該村率先在全縣實行殯葬改革,當時僅僅是限制花圈數量,就遇到了很大阻力。村裏耐心細緻地做通老人工作,喪葬改革緩慢啟航。最後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把《喪事簡辦標準》納入到村規民約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提倡孝老文化,倡導厚養薄葬”的觀念在當地深入人心。此時,後蔣村對村規民約作了修訂,將殯葬內容進行了細化:每場喪事,花圈、花籃等禮儀品總數不得超過5件;喪家飯限制在十桌之內,並集中在村綜合大樓操辦……

  洪疇鎮希董村也經歷了一次殯葬“革命”。該村是當地橡膠産業的富裕村,過去紅白喜事是各家炫耀家底的機會。2012年該村推行厚養薄葬,並於今年年初將節儉辦喪事寫入村規民約。眼下,文明、節儉操辦紅白喜事同樣“風光”。不只是喪事節儉,清明禁放煙花爆竹也寫入了該鎮所有村的村規民約,不僅森林火災少了,爆竹對環境的污染也少了。

  殯葬改革推動了當地孝老文化的興起。在平橋鎮嵩山後村,老年贍養問題在這個外出年輕人佔多數的村莊裏,被格外看重。在外鄉賢籌資500多萬元,建造了一處佔地面積1050平方米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並建成佔地5000多平方米的市級全民健身廣場。村黨支部書記吳宗會説:“現在大家都認識到,生前盡孝才是真正的孝順,這一認識的變化非常大。”

  文明村風撲面來。該縣各地引導村民通過修訂村規民約依法自治,許多農村建設與管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破冰中逐漸消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