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荔波搬遷扶貧調查:搬出去讓村民走上致富路
- 發佈時間:2015-08-02 08:36: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何願意搬?
搬出去還有退路,改革創新讓農民後顧無憂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是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産地,這裡的“石上森林”蔚為奇觀。森林為何長在石頭縫裏?喀斯特地貌,石山遍境,耕地稀少。這也苦了當地農民群眾,特別是生活在瑤山和麻山地區的群眾,論貧困程度,在整個貴州省,都排得上號。
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搬遷扶貧是較好的選擇。這裡的扶貧搬遷開展得怎樣?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棟棟布衣風格小樓規劃整齊,柏油馬路串連其間。文化長廊、浮雕欄杆、臨溪楊柳,透著絲絲古典園林的風情。黎明關水族鄉翁昂集鎮安置點,是荔波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的先行區和試驗田。“一期入住230戶了,二期還在建226戶,搬遷對象都是翁昂附近散居在深山石山中的極貧戶。”鎮黨委書記韋忠澤告訴記者。
搬遷扶貧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能搬出去當然好,但往哪兒搬?承包地、宅基地怎麼辦?錢不夠咋辦?搬了不好還能回來嗎?”……搬遷前,拉內村洞雜組村民何羨標的一連串擔憂,也真實道出了搬遷扶貧必須處理好的一系列難題。
立足於解決好這些問題,荔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土地政策上,移民戶仍可保留原有宅基地,山林、承包地的經營權也保持不變;戶籍制度上,全縣試行統一戶籍,移民戶原有惠農政策待遇持續有效,醫療、教育、社保等與遷入地居民同等待遇;金融政策上,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住房産權“兩權抵押”,縣農信聯社開展扶貧生態移民信用貸款,緩解移民戶資金短缺……
村民吃下了定心丸:説白了,萬一搬出去過得不好,還有退路。政策措施提底氣,拉內村洞雜組12戶人家齊刷刷地搬了下來,成為翁昂集鎮安置點第一批遷入者。
如何搬得出?
群眾主動、部門聯動、市場拉動,解決搬遷資金難題
要讓群眾搬得出,錢是最關鍵的問題。有條件、有能力的群眾,自己早就搬了,剩下的都是單靠自己挪不動窩的。
“我們做過摸底調查,每戶目標移民戶的自籌能力也就兩三萬元,荔波又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財力拮據。很顯然,扶貧生態移民全壓在農民或政府身上,這是不現實的,只有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分擔一點,才搞得下去。”荔波縣委副書記、縣長葉霖説。
何羨標的新居就在翁昂集鎮的文化長廊邊。修這棟新居,老何共花了13萬元,政府每個人補助1.2萬元,全家5口人共6萬元;兩個孩子在外打工積存了3萬元,剩下的缺口向親戚朋友和農信社借了些。
何羨標家的情況,正是荔波通過“群眾主動、部門聯動、市場拉動”解決搬遷資金難題的一個實例。
群眾主動,就是群眾自願,政府不搞大包大攬,趕鴨子上架。讓群眾成為搬遷主體,激發他們挪窮窩、快致富的內生動力。
部門聯動,就是各部門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資金。“我們把保障房建設、移民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整合在一起,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 韋忠澤説。
市場拉動,就是通過設立融資平臺,通過BT等模式,吸納民間資本參與建設。市場在“搬得出”問題上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方式配合使用,大大緩解了建設資金壓力,而且所産生的效益,都回饋到了移民安置點和搬遷戶身上,因此,荔波的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整體進展比較順利。”葉霖説。
怎樣能致富?
佈局重點集鎮和旅遊服務點,交通和産業是最惱火的事
貧困戶搬得出,是第一步,關鍵還在能致富。為此,荔波縣一開始就選定重點集鎮和旅遊服務點為貧困戶搬遷安置點,這樣做,一來配套條件相對完善,二來後續生計問題解決起來更容易。
瑤山瑤族鄉拉片村“千戶瑤寨”移民安置點,一個瑤族風情小鎮初具雛形。借助離小七孔景區只有幾公里的有利條件,這裡的旅遊也搞得風生水起。
瑤山瑤族鄉長何正光介紹,移民戶中,目前有近百戶發展農家樂,有200多名群眾從事民族文化表演等旅遊服務工作,還有120余戶搞起了瑤山雞和瑤山黑豬養殖,他們都順利實現了脫貧。
翁昂安置點雖然離小七孔景區和茂蘭生態保護區都不遠,可是高等級公路還沒有修通,交通還是很不方便。因而,無論遊客還是移民戶,人氣都不怎麼旺。
陳俊是翁昂安置點農家樂“五福人家”的老闆。在浙江打過工的他,在農村算是個不折不扣的能人。他坦言,由於交通不便,來的遊客不多,農家樂的生意非常勉強,全家生活主要靠開在鎮上的早餐店來維持。更多的移民戶選擇了外出打工,儘快還清蓋房欠下的債。一期移民點裏,大白天好多房門緊閉。
在韋忠澤看來,儘快修通通景公路,加快培育板藍根、蠟染等特色産業,是讓移民戶儘快致富最急迫的兩項工作。“但這兩件惱火的事,解決起來都需要一個過程,急不得。”韋忠澤説。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2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