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醫乃仁術,不能發病人之財”

  • 發佈時間:2015-08-07 01:25: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記者如約見到了93歲高齡的我國首屆“國醫大師”、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教授張琪。行醫73年來,他恪守“醫乃活人之道,不自欺亦不欺人”的信念,也深感“中醫丟不得,但需結合臨床、隨時代而進”,在予人健康的同時,也丈量出從醫的“獲得感”。

  談從醫:醫乃活人之道,不自欺亦不欺人

  很難想像,眼前這位已過鮐背之年的老者,如今每週一、三、五上午仍準時出診,有時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

  行醫73年中,張琪曾作為寥寥無幾的中醫界代表出席全國科學大會,著書《脈學芻議》為中醫脈學正言……但為患者診病,始終是他最掛念的事。

  “老百姓看病不容易,醫乃仁術,治病救人,要見諸行動,要為病人著想,不能發病人之財。”張琪如是做,也這樣帶學生。

  自幼隨祖父母長大,張琪6歲時便在精通醫典的祖父帶領下,開始誦讀《傷寒論》、《湯頭歌訣》、《溫病條辨》等醫理圖書。1938年,年僅16歲的張琪隻身闖蕩東北,輾轉至哈爾濱。憑藉好觀察、喜學習、愛揣摩,20歲時就通過了漢醫資格考試,開始了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行醫生涯。

  1951年,為響應政府號召,他與人聯合組建了哈爾濱市第四聯合診所,為工人診病。那時的他雖然年輕,但醫術精湛,深得業內外人士信任。

  以1957年參與籌建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現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為開端,張琪將腎病的治療與研究作為主攻方向,從脾腎論治慢性腎臟病,療效顯著。上世紀60年代初,便躋身黑龍江四大名醫之列。改革開放後,張琪在醫療工作基礎上,主持國家課題、培養研究生、出版著作,讓更多的年輕醫生學習中醫知識,造福患病百姓。

  翻開其寫作的《臨證經驗薈要》,有這樣一段話,“人命重於千金,於是勤奮尤加,白日出診,夜間攻讀,終歲以為常。醫乃活人之道,予不自欺亦不欺人。”

  即使功成名就、著作等身,張琪仍廢寢忘食地工作,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不論貧賤富貴,一視同仁。對於一些來信、來電尋醫問藥的病人,他也總是認真回復,或調劑藥方,或加油鼓勁。

  張琪説,每當看到飽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治療後可飲橘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擺脫病痛,步入坦途,是他最開心的時候。

  聊醫學:中醫丟不得,需結合臨床、隨時代而進

  上世紀90年代,張琪與我國7位著名老中醫先後兩次上書中央,反映中醫藥領域存在的問題,呼籲加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職能,“八老上書”成為佳話。

  “中醫是根,緊緊依靠,傳統醫學這棵大樹才能繁茂。”張琪説,中醫理論是從臨床得來,反過來再指導臨床實踐。中醫不應孤立研究某一臟器,而需結合臨床,若在臨床上有效,水準才會真正的提高。

  中醫辨證,西醫辨病。“時代推動中醫前進發展,就是要將西醫的病與中醫的證相結合,因辨病可補充辨證的不足。通過中醫辨證,也能診斷好西醫無法治療的病。”張琪説。

  曾有一位腿伸不直的患者,看了多家西醫醫院,也只能暫且被認為是神經官能症,而後來到張琪這裡。“我反覆琢磨,這是中醫的拘攣。《傷寒論》中説,‘兩腳拘攣,病在筋’,筋脈拘急不伸,足厥陰肝經絡于巔頂,又見頭痛。”張琪説,給病人服了幾副芍藥甘草湯和舒經活絡的藥,就可下地行走了。

  有繼承人總結出張琪的十大學術思想,分別是:首重經典,博采眾家之長;證脈結合,以脈明理;內傷雜病,從五臟論治;療腎病注意整體,而以脾腎為要;辨治疑難,以氣血為綱;倡導顧護脾胃觀;複合病證,宜用大方復法;方類類方,擇善而審機裁變;藥法與病證相合,活用平奇毒猛、對藥群藥;養生防病,貴在守恒有節。

  “‘中醫姓中’,還是要按照中醫的模式培養中醫。青年醫生對中藥使用沒有老中醫熟練,辨證論治不準確。究其根源是‘望聞問切’四診不熟。”在日常的教學指導中,精於仲景學説的張琪善用辯證法指導臨床用藥,鼓勵學生師古不泥古、繼承創新、獨樹一幟,尤其注重對學生的四診訓練。

  張琪説,隨著時代發展,中醫現代化是必須的,但對其的注解也需隨時代而進。他以《傷寒論》為例説,文章本來很樸素,但注解文字卻繁瑣複雜,不易讓人理解,尤其是西方人。“中醫現代化不要弄太玄的東西,把道理説明白,要讓有知識、懂科學的人一聽就能理解。”

  話養生:修養心神順其自然,飲食搭配不能任性

  “聽説您現在還經常讀書?”記者問。

  “業精於勤荒于嬉。我空閒時還是喜歡看看書、寫寫字。大腦也喜歡活動。常動腦、寫作可以鍛鍊思維、促進腦細胞活躍。”張琪説。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也時常不規律。對此,張琪説,不如意事常八九,要精神樂觀、遇事不煩。傳統醫學把七情看作是傷害人體的內在因素,精神緊張、暴怒易生疾病,長壽者多數心胸開闊、精神舒暢。“生活中,對不如意之事,要從客觀上分析、一笑了之,絕不讓其擾亂樂觀氣氛,經常使溫馨的生活氣氛在頭腦中紮根。”

  他引用《黃帝內經》中的“食欲有節”説,飲食習慣要營養順其自然,既不暴飲暴食,也不素食清淡。日常按時進餐、不吃太飽,膳食均衡、葷素搭配,一味吃素、粗茶淡飯或者饑餓減輕體重都不可取。

  張琪説,“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五穀即稻、麥、薯、小米之類為主食,五果五畜五菜為副食。吃好“谷果畜菜”,也就吸收了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氨基酸等等,保證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任何想吃的東西也不多食,不想吃的食物也要吃一些。”

  即使年逾90,張琪每天仍晨練一小時,做八段錦、三浴功。張琪説,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四肢肌肉力量逐漸減弱,特別是先從下肢開始,大腿無力不願起步。而經常運動,可使肌纖維變粗且堅韌有力,新陳代謝改善,動作靈活,耐力增強。

  “鍛鍊不單練形體,更是鍛鍊精神。要依據個人體力適度,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可益壽延年,但須持之以恒。”一如整個採訪過程,張琪以儒家之“仁心”修養心神,向記者道出了“調暢情志,靜心寡欲,合理飲食,適度運動”十六字心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