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解決資本逐利與農民利益衝突的有益探索

  • 發佈時間:2015-08-05 02:29: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唐園結劉偉林馮克高楊王澎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趕上最熱的“兩暑”時節當口,在北接松嫩平原、南毗舒蘭蛟河的黑龍江省五常市,卻迎來了難得的連陰天,莊稼貪婪地喝著雨水,愈發沉甸的穗子裏包裹著可期的豐收。

  伴著夏日喜雨,記者來到有“中華大糧倉”之稱的黑龍江,近距離觀察這裡正在進行著的一場農業生産關係變革。變革最直接的“導火索”源自由於工商資本將農業視為“唐僧肉”大舉進入而不可避免出現的“非糧”、“非農”傾向,而變革的核心目的則聚焦于如何讓更廣大的農民能夠從中充分受益。

  問題倒逼下,是不斷地思考與探索。近年來,黑龍江省一直在探索如何讓轉入轉出土地農民都充分享受改革紅利,辦法是大力扶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尤其是合作社的規範發展。“我們探索發現並且越來越堅信,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對於解決資本逐利本質與保護農民利益之間的衝突是最優路徑。”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忠林告訴記者,“合作社能夠成功處理好資本收益與土地收益、農業效益與農民效益、少數農民受益與多數農民受益等各種複雜關係。”

  合作社是協調資本收益與土地收益的最佳路徑

  ——工商資本以追求利潤為目標難以發掘土地本身價值,只有農民最會種地,還能減少非糧、非農風險。同時,在機械化助力、合作化經營的前提下,農戶經營土地的規模化收益同樣可觀

  在五常市郊杏花山前,“嘎嘎”的叫聲不絕於耳,碧綠的稻叢中不時閃過片片白羽。這裡是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稻鴨基地,合作社從2012年開始試驗“稻鴨共作”的種養新模式,在500畝稻田中建鴨舍46棟,共放養9000隻來自英國的新品種——鸚鵡鴨。

  採用這種方式,稻田中不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除蟲全靠鴨子“幫忙”,同時鴨子的排泄物是很好的有機肥。“這是在專家指導下,咱農民自己摸索出的自然農業新‘門道’。”合作社理事長喬文志告訴記者,來參觀的人們,看到長得健壯的水稻和鴨子,既想買不施化肥農藥的大米,又想買專吃蟲子和青草的鴨子,合作社真是“雙豐收”!

  這個成立於2011年的合作社,有入社農戶635戶,入社土地3.3萬多畝,除嘗試“稻鴨共作”外,合作社通過組織農戶精耕細作,其他稻田全部實現有機及生態種植,其中1萬畝稻田達到歐盟有機標準。

  相比“半路出家”進入農業的企業,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更深。在黑龍江,以土地經營權入社,組成綜合經營性合作社後,農地的用途大都還是種糧,因為這是農民的“長項”。喬文志告訴記者:“就拿符合歐盟標準的稻田講,除草咱全用人工,靠‘人海戰術’地毯式拔除,一人一天一畝地,精細著咧。”

  提起合作社成立的緣由,得從“五常大米”説起。五常米好人盡皆知,土生土長的農民喬文志早些年就動起了販米的念頭,他腦子活、門路廣,將米賣到了北京。第一年大受歡迎,第二年就“遭了憋”,原因是口感變了,喬文志才明白是一家一戶種植品種不同導致的。由此,他率先把農民組織起來搞起了合作經營,統一品種、統一管理,周邊看到合作甜頭的農民隨後紛紛入社。

  在距王家屯90多公里的五常市牛家滿族鎮,峰嶺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源於三個“諸葛亮”的聯合。該鎮位於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的中國東北玉米帶北部,鎮內興富、正富、二屯三個村的書記劉彥傑、陳志民、王修偉,眼瞅著周邊的一個普通農民學習省先進典型仁發合作社組建的合作社搞得紅紅火火,一肚子不服氣。“咱仨聯手,不是‘三個臭皮匠’,而是‘三個諸葛亮’了,肯定比旁人幹得好。”

  2013年,三個村將農民自願流轉的幾千畝土地匯到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三個村書記能力都很強,卻沒人“搶功”,為了實現科學化經營管理,推選47歲的普通農民“老把式”白雲鵬做了理事長,他們三人分別做了理事和監事。如今三個村共1054戶農民加入了合作社,入社面積超過2萬畝。

  按理説三個村可以單幹,為啥要聯合?白雲鵬給出了答案。

  “規模,還是規模!”他説,“地兒大了,咱的大型機械都能騰得開身。”為支援農機合作社發展,黑龍江省“打包”了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這在當地被稱為“國投”,投入部分佔合作社購買農機具的60%。“聽著好像補貼比普通農民提高了,但由於合作社統一購買農機具,實際具體到每一戶國家補貼倒節省了。”白雲鵬説:“一家一戶買不起也沒必要買大型農機具,這在合作社就成了可能。”

  有了大農機,作業時就能省下一筆錢,除機器折舊從合作社公積金計提外,只需承擔油錢和機手工錢。據了解,農戶個人雇農機翻耕1畝地要30塊錢,通過合作社成本只要13塊多,節約一半以上。同時,合作社統一批量購買農藥化肥也能節省不少錢。

  此外,合作社更容易推廣採用先進農技,大農機的使用更為“大壟雙行”等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基礎。通過合作社專業化、機械化種植的玉米,每畝産量比一般農戶能高出200多斤,增産10%以上;普通農戶種玉米每畝株數在3.7萬多,而合作社能達到4.5萬左右。秋後賣糧時,由於糧食集中,量大、品質好,每斤還能多賣3-5分錢。這樣每畝地算下來能增加效益300多元。

  “聯合起來,土地的規模化收益就會顯現出來。”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李連瑞説,“種糧的比較效益低,特別適合組建合作社,通過擴大規模促進農民增收;比較而言,工商資本進入設施農業和經濟作物領域更有優勢。”

  合作社是統籌農業效益與農民效益的最佳載體

  ——工商資本天然強勢,在一二三産業分離的時候拿走了大部分效益,“小農民”面對“大市場”則話語權微弱。通過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同時吸引工商企業參加合作社,再加上政府引導和扶持,農民就可以“抱團取暖”、“筋強體壯”闖市場,實現效益增值

  在王家屯合作社中,有一個特別的成員,她就是金福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相對普通農戶以土地入股,公司全部以資金入股。到去年底,合作社的投資總額為7103萬元,其中現金部分1798萬元,全部由金福泰投入。

  説起公司與合作社的關係,喬文志認為:“公司是合作社的一個也僅是一個成員,和屯裏每戶老鄉沒啥區別。”公司進入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標準統一、品質上乘的原材料。“單從這個角度講,公司是依存于合作社存在的。”為什麼企業進入合作社與普通農民沒啥區別,王忠林做了如下解釋:這是合作社法決定的,工商資本進入合作社要按照合作社法辦事,決策時一人一票,特殊情況可以經過社員大會增加附加表決權,但不能超過20%;分配時企業投資與其他各種來源的資金分得的合作社盈餘不能超過合作社盈餘的40%;至於國家給農民的補貼,如果企業法人代表是農民則可享受,不是農民則不享受,如果是支援農業的政策資金,則不論法人代表是否是農民都可享受。這幾條是工商資本進入合作社與進入股份制企業的根本區別。

  據喬文志介紹,合作社3萬多畝有機稻田,統一種植品種名為“稻花香2號”的五常稻米,藥肥使用堅持高標準,田間除草全部用人工,本田插秧上採取“寬窄行”移植方式,灌溉上實行“淺濕幹”方法,最大限度將科學農藝技術與五常的水土氣環境有機結合,達到最佳生長效果,確保稻米的優秀品質。

  好品質實現了好價格。五常大米雖好,但近幾年整體收購價也只徘徊在每斤2.5元左右,這已經比其他東北大米高出60%以上。靠著精耕細作得來的高品質,王家屯合作社將自産的稻米以每斤8.34元的價格出售給金福泰。

  這有零有整的8.34是怎麼得來的?喬文志告訴記者,經核算每斤稻米的種植成本是3.34元,然後根據合作社按照歐盟標準生産加工出來的大米在市場上的售價,按種植、加工、銷售三個環節進行合理分配,農民每斤稻米純掙5元錢。“這就是農民聯合起來的‘議價權’收益!”喬文志興奮地説,“這在以前根本不能想像。往往是企業低價收稻,加工後高價出售,絕大多數收益被中間環節層層盤剝,而農民收益最少。”

  經金福泰加工生産的喬府君道有機胚芽米在“天貓”上的售價為每斤36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端大米。當王家屯合作社生産的大米走上百姓餐桌時,其中超過13%的收益進入了農民的錢包。比例雖不是很高,但確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企業加入合作社,在不干擾生産的前提下,為合作社帶來了充足的資金,卻沒有沖淡農民利益。企業運用其在儲存加工、市場對接、行銷推廣等方面的優勢,一方面讓農業效益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富裕了農民。“現在我國農業的主要問題之一,是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必須要深入改革,而合作社是在保障農民效益的前提下聯結農民和市場的重要橋梁。”省農委副主任白雪華説。

  今年,合作社還引入了“網際網路+農業”模式,將按歐盟有機標準種植的1萬畝水稻,在網上採用“眾籌”模式,以會員訂制方式銷售,每畝地産出的稻米售價1.26萬元。消費者訂制後,可直接鎖定地塊,通過網路看到實時生長情況,還可根據需要隨時加工、隨時配送,讓消費者每天都能吃上“自家”地裏産出的優質大米。

  都説“五常大米甲天下,天下大米亂五常”。“五常共有稻田210萬畝,市場上冒充的五常大米,換算成面積,又豈止幾倍、幾十倍!”五常市委書記辛敏超無奈地説。一直以來,冒充五常米的市場亂象始終困擾著消費者,也讓管理者頭疼不已。如今,政府部門將治理這一問題的希望寄託在了合作社身上,辛敏超説:“只有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把土地整合到一起才是整合到了‘根’上,誰掌握了土地資源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誰在競爭中就有優勢。”

  為此,五常市搭建了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平臺,下撥專項資金,以農民合作社的稻田為主,安裝攝像頭等監控監測儀器,在大米上市前,先進行品種檢測,通過後才能獲得博碼防偽標識,貼標上市。標識是按畝數核定産量下發的,這樣就可以控制市場上“真品”五常大米的數量。

  合作社規範發展讓五常大米標準種植、封閉加工、定點銷售的模式成為可能。王家屯合作社工作人員汪奇向記者演示,通過手機輕輕掃描産品包裝上的博碼標識,可以迅速查出該水稻産自哪塊稻田、稻米在哪加工、按照什麼標準生産等等,“身份資訊”一目了然,還可直接下單,方便快捷。消費者通過服務中心的官方平臺,可以查詢符合標準的合作社資訊及生産情況。

  為何選擇合作社而不是其他主體?辛敏超説:“支農資金帶有補貼的普惠制意義,合作社代表著更廣大農民的利益,不支援它支援誰!”

  合作社是兼顧少數農民受益與多數農民受益的最佳平臺

  ——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農民大多只能享受土地租金的一次分配,而通過合作社聯合經營,農民可以享受到保底收入、年終分紅、國家投入分配等至少三部分收益,即使企業加入也只能算作一股,分配和決策權還是向農民傾斜

  再把鏡頭搖向峰嶺合作社。成立後,合作社實現了迅速壯大,從最初的幾千畝地短短一年就增加到2萬多畝,村民們爭著搶著加入,合作社的目標是計劃3到5年內將3個村的7萬畝農田全部納入進來。為啥如此火爆?白雲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以去年為例,社員入社的土地按當地較高的流轉費用1畝地600元記入股份,同時按協議年底至少拿到“旱澇保收”的保底金600元,這是第一筆錢。結算支出、計算收益後再分紅,由於保底較低,每1元的投資回報率就比較高,達到0.404,相當於每畝地分242元,這是第二筆錢。最後國投部分的300萬元,平均分配到每戶為1150元,這是第三筆錢。算下來,農民每畝地的純收入在1000元左右。

  據記者了解,這3個村的地都是旱地,土地流轉費用在每畝地五六百元左右。由於不成規模無法使用大型機械,農戶自己種玉米一年的純收入只比土地流轉費高出100元左右。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加入合作社,而不是將土地簡單地流轉給企業或種糧大戶。

  值得一提的是,像峰嶺合作社一樣,黑龍江大多數逐漸規範起來的合作社,都採取將國投部分收益“按人頭”平均分配給每戶農民的做法,入社面積1畝的農戶和面積100畝的農戶享受到的國投收益分紅是完全一樣的。“國家投資不能嫌貧愛富,不是給你哪一個人或哪幾個人的,説到底要讓最廣大的農民受益。”省農機局局長鄭聯邦説。

  而在王家屯合作社,作為出資“大頭兒”的企業社員金福泰公司,在合作社中的地位和分配又是怎樣的呢?從資金量上看,金福泰無疑是合作社的“老大”,但從權益上看,它卻與普通入社農戶無異。

  據記者了解,王家屯合作社從吸納金福泰成為社員開始,就嚴格執行合作社法中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等條款,企業與普通入戶農民一樣,作為合作社成員都只享有1票的投票權,這是與按資金量分配權力的股份制公司最根本的不同。

  此外,入社農民比起金福泰,還享受到更多的“農民專屬權利”。去年結算後,合作社收入近9300萬元,扣除各項開支及設備折舊後盈餘5900多萬元。這筆錢首先按每畝1200元支付635戶入社農民的土地保底金,之後的盈餘部分核算後,按每1元出資回報率0.27元進行分紅。此時,農民每畝入社土地折合投資1200元計算,與資金入社的金福泰共同分享分紅收益。

  同時,入社農民還有一項金福泰享受不到的收益,即國投部分收益。王家屯合作社通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等扶持政策,共獲得國投資金350多萬元,這部分資金也按0.27的回報率計算收益,收益平均分配給土地入社的合作社農戶成員,戶均達到5600元,喬文志作為企業法人代表因是農民也只分得一份。

  年度結算時,合作社必須優先支付農民入社土地的保底金,付清後才能結算其他收益。就是説,如果合作社虧損,農民的保底金還是照拿不誤,而入社的其他金融資本則要承擔虧損;當合作社盈利,結算完保底金後,農民與其他金融資本共用額外收益。這樣看似企業吃虧了,但喬文志卻心中有數:“一個企業僅在合作社投資回報率就能達到27%,有時還超過30%,上哪找這樣的項目去呀,這還不包括企業有合作社這樣穩定的優質原料基地給我帶來的收入呢。”

  “入社農民去年底每畝地分紅超過1600元,比其他未入社的農民畝均增收400元以上。”喬文志笑著説,“現在周邊很多農民都搶著加入合作社,不讓入社都不幹,真是‘幸福的煩惱’。”李連瑞給他支了一招,即企業到周邊按現有成功模式再領辦一個合作社,讓更多農民收益。王忠林説:“我不知具體還需多長時間,因為這要靠政府的引導和農民自願程度,但是五常大米最終會通過發展綜合經營性合作社,進而組建聯合社,加之與工商資本的聯合,打造出貨真價實、讓人們放心使用的品牌來。這種形式適合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的土地制度,特別適合可以適度規模經營的糧食作物生産。”

  “合作社是前面的‘1’,機械化生産、規模化種植、‘網際網路+’、品牌推廣等都是後面的‘0’,沒有前面打基礎的‘1’,後面有再多‘0’也沒用,這個‘1’的核心就是農民利益。”在採訪行將結束時,王忠林説,“我國農業經營主體改革正從主體建設向體系創新過渡,抓現代農業宏觀的手與抓經營主體微觀的手,必須同時用力,缺一不可。這其中,作為代表廣大農民利益的合作社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主要方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