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東三省黑土地長期“超載” 退化流失日趨嚴重

  • 發佈時間:2015-08-04 07: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記者 王建 王宇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黑龍江省北安市二井鎮自和村,村支部書記閆中傑拿著鐵鍬挖了不到30釐米,便露出了黃土。“黑土層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平均60至70釐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0至30釐米,並且每年都在繼續退化。”閆中傑説。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東北黑土區採訪發現,由於長期超負荷利用,重用輕養,黑土地資源惡化和損失呈現加重趨勢。

  黑土變瘦 每年流失1釐米

  來自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東北平原耕地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80釐米至100釐米下降到20釐米至30釐米,每年流失的黑土層厚度為1釐米左右,而形成這一厚度的黑土大約需要三四百年時間,流失速度數百倍于成土速度。

  類似自和村黑土層變薄、地力下降現象,在東北並非個案。6月24日,農業部在哈爾濱召開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推進落實會,來自東北四省(區)農業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吉林省農委巡視員于文波説,吉林省黑土區每年流失表層土壤平均可達0.3至0.7釐米,耕地的犁底層深度已由上世紀80年代的20釐米左右下降到13釐米。同時耕層有機質數量和品質下降,有機質以平均每年0.1%的速度下降,導致土壤生物學特徵退化,作物病蟲害發生率提高。

  地處大興安嶺南麓的阿榮旗、扎賚特旗是典型的黑土區,隨著人口快速增長,土地墾殖率和土壤利用強度不斷增加,黑土耕地品質呈現“三低”態勢。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賈躍峰介紹,一是生態調控能力低。這兩個旗耕地輕度以上的侵蝕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55.8%,其中有19.7%的耕地存在中度以上侵蝕,區域內耕層土壤變薄,地表礫石遍地、溝壑縱橫,部分耕地處於棄耕邊緣。二是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阿榮旗、扎賚特旗旱坡地面積佔46.6%,是典型的雨養農業,無灌溉條件,旱地易旱,洼地易澇。三是綜合生産能力低,這兩個旗部分黑土層厚度從開墾出期的60至100釐米,減至20至30釐米,耕層厚度由開墾初期的25至35釐米,降至10至20釐米。

  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譚志娟説,寶貴的黑土地已經出現土層變薄、有機質減少、肥力下降等問題,“部分糧食主産區的黑土地,從開發初期的‘攥一把都能出油’‘插根筷子也能發芽’,變成了如今的‘大沙包、破皮黃,咋上肥料不長糧’”。

  東北黑土區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地面積103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2.2%。近年來,東北黑土區糧食總産佔全國20%左右,商品糧佔全國的1/3以上,可滿足全國50%城市人口的糧食供給,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上的地位不可動搖。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説,東北黑土退化突出表現在:土壤有機質下降、養分失衡,土變瘦了;耕作層變淺、土壤板結,土變硬了;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形成了侵蝕溝壑,土變少了。近年來,國家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等項目,黑土資源退化流失的趨勢在局部地區得到延緩,但整體惡化的局面未從根本上扭轉。

  重用輕養 種地就靠化肥撐著

  黑土地“量減質退”的背後,除了丘陵漫崗地多、黑土表層疏鬆、水蝕和風蝕嚴重等自然原因外,還與過度開墾利用、不合理的農田管理和耕作措施以及長期忽視水土保持措施等密切相關。

  《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保護意識不強,長期掠奪式經營、重用輕養是導致黑土地退化的根本。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説,當年開發北大荒,目的是增加産能,在多年的開發過程中,只注重開發,不注意保護。從秸稈還田難中可見一斑。雖然秸稈還田是一項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但因秸稈收集難度高、粉碎成本大,農民的積極性並不高,往往一燒了之。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盧昌艾説:“東北黑土區秸稈等有機物約有60%至95%被焚燒,還田量極少,造成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8%下降到3%以下,耕層有機質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

  種植制度不合理也導致肥沃黑土流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受種植效益影響,大豆種植面積銳減,再加上糧食考核指標影響,糧豆輪作制度難以施行,導致大豆固氮肥田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同時,種養業發展不協調,草食畜牧業發展滯後,玉米就地轉化飼料比重低,有機肥資源明顯不足等問題突出。黑龍江省黑河市緯度高,是我國傳統的麥豆主産區。記者從黑河市農業局了解到,2011年黑河市玉米麵積120多萬畝,而今年達到554.44萬畝。地方農業幹部表示,玉米連續多年種植,原有的輪作體系遭到破壞,導致土壤養分單一消耗,黑土流失。

  專家表示,施用有機肥、深翻深松等可以有效保護黑土,但這些費工費時且生産成本高,雖然有一些補貼,但受益面窄、補貼水準低,激勵不足,推廣和應用受到限制。農民為了促進糧食穩産增産,只好多施化肥。近年來,化肥投入逐年加大,小型農機具普及應用,導致土壤板結硬化程度加劇,耕層變薄,犁底層變厚、變硬、上移,耕地品質變差,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加劇了水土流失。

  以使用化肥為例,農民普遍反映糧食增産主要靠使用化肥,明知會造成土壤板結,但還是照樣用。黑龍江省富錦市水稻種植大戶柳軍力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種了1200多畝水稻,備春耕時買了40噸化肥。“前幾年,種自家的承包地,每畝地施肥二三十斤,而現在種地規模擴大,為了提高産量,每畝地用肥量70斤左右。”柳軍力説,“現在農民種地就是靠化肥撐著,我們也知道化肥農藥用得多會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結,但這就像抽大煙一樣,不用不行啦。”

  此外,耕地品質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約束機制缺乏。目前,耕地品質保護方面沒有專門法律法規,也沒有對土地承包者、經營者明確的法律約束,雖然有關省區出臺了保護條例,但執法尺度難掌握,權威性和強制性不夠。

  試點保護 加大投入集約經營

  面對黑土地退化的嚴峻形勢,近年來,東北各省區相繼開展黑土地保護試點。今年,中央財政專項安排5億元資金支援東北地區17個産糧大縣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

  黑龍江省雙城區是典型的平原農牧業縣,全區耕地面積351萬畝,以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為主,佔耕地面積的90%。面對黑土日益退化的形勢,雙城區以發展農業迴圈經濟為核心,推進種地與養地、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創新機制,著力改善黑土地保育設施條件,一定程度上緩解黑土地退化趨勢。

  據雙城區副區長鐘兆斌介紹,目前雙城已建設大中型沼氣18個,分部式資源站3處,引進秸稈發電和有機肥生産等新能源企業34家,年可處理糞便150萬噸、秸稈60萬噸、生産有機肥130萬噸。雙城區希勤鄉愛強村、同心鄉同德村已連續10多年施用農家肥,雙城區以此為基礎,向全區246個行政村擴展,目前農家肥面積達到50萬畝。從2006年開始,雙城區推廣“一年深松或超深松,一年旋耕,一年滅茬壟作”的新“三·三”輪耕制,每年深松面積100萬畝。鐘兆斌説,從實踐看,深松整地不僅可以提高作物産量,還可以培肥地力,增強作物根層土壤的生産潛力,是一項長效機制。

  黑龍江確定雙城、龍江、樺川等9個縣(市區)為黑土地保護試點縣,在項目區黑龍江省推行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如平底玉米連作區黑土地保護模式,主要採用加深耕層和活化黑土層、構建高效土壤肥水庫、建立糧豆(草)輪作與反芻動物一體化的農田迴圈生産,解決平底玉米連作區耕層變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單一養分過度消耗、土壤微環境破壞等問題。

  黑龍江省農委副巡視員李世潤説,針對玉米連作完成的施肥量大、病蟲草害加重等問題,採取米豆輪作,通過大豆固氮肥田增強土壤肥力,均衡利用土壤水分和養分,延緩地力衰退、減少農藥使用量。

  遼寧省實施了減緩黑土層變薄技術。遼寧省農委副主任陳健説,遼寧省選擇鐵嶺縣和法庫縣開展黑土保護試點,每個試點縣實施黑土地保護技術15萬畝,試點期限3至5年。在項目試點縣,遼寧省對3度以下的坡耕地,改為機械起壟橫向種植;對3至5度的坡耕地,改為短坡種植,等高修築地埂;對5度以上的坡耕地,改為等高U型溝,縱向修排水溝。每畝補貼1000元,補貼資金100萬元。

  吉林省從去年開始,按照“由點擴面、先易後難、整合項目、綜合治理”的路子,整合各部門項目資源,啟動了黑土地保護治理試點工程項目。據吉林省農委巡視員于文波介紹,今年吉林省投資8億多元,在榆樹市、農安縣、德惠市等9個縣(市、區)和華僑農場實施田間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農業灌溉用水污染防治建設、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建設、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和控肥控藥控水等七大工程項目。

  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介紹,2005年以來,農業部、財政部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和保護耕作等項目,安排東北四省區近20億元資金,完成了縣級耕地地力調查與品質評價工作,有效促進了秸稈還田和有機肥施用,提升了項目區耕地品質。

  加快修復 明確耕地資源責任主體

  專家表示,東北黑土地的保護與治理不僅是一個區域性問題,更事關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必須採取有力措施,保護好珍貴的黑土地。

  農業部提出,力爭到2020年,項目耕地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個百分點,耕作層厚度提高10釐米以上。同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畜禽糞便等有機肥資源利用率達60%以上,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

  譚志娟建議制定耕地保護法,形成以耕地保護法為核心,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環境保護法有機銜接、相互補充的嚴密的耕地保護法律體系,以耕地“總量不減少、品質不下降”為目標,明確保護包括黑土地在內的各種耕地資源的責任主體,落實法律責任,引導政府、企業和農戶依法規範保護耕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應將黑土資源保育與可持續利用作為一項重大生態工程,使其上升到國家戰略。同時,制定國家級的黑土地綜合治理規劃,明確設立組織實施機構,統領黑土地綜合治理,規劃治理區域、內容和實施步驟。

  還有專家提出,合理調整種植結構,適當加快黑土地的規模化與機械化經營。一些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和地方官員表示,東北黑土區要因地制宜,科學佈局作物種植結構,避免水稻、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的盲目擴張;大力培育和推廣應用節水、節肥、節農藥以及優質專用的農作物新品種;提倡用養結合,實現黑土資源的永續利用。還要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頭作用。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一定要有承擔任務的載體,像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他們有保護黑土地的強烈意願,又有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條件。如規模較大、設備較多、技術力量強。

  此外,為保護黑土地,各級政府都投入大量資金。專家表示,在資金使用過程中,農業、財政、審計等部門應加強資金監管,防止擠佔、挪用、套取補助資金等,對違規操作造成資金流失的,要追回資金並追究相關當事人責任。同時,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各級政府耕地品質保護目標責任制,把耕地品質保護納入黑土區各級政府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制度,一票否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