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肝瀝膽 大愛為民
- 發佈時間:2015-07-29 06:16:0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姜天驕 通訊員 王繼榮 羅國金
人物小傳
黃志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原組長。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肝膽外科專科,多次代表我國出席世界外科學術大會並作學術報告,在國際上奠定了我國肝膽外科學的學術地位。從醫70多年的時間裏,他選拔培養了100多名醫學頂尖人才,經他主編和自著的書籍已出版的就有24部,共計2000余萬字。
“不要再對我進行搶救了,把醫療資源用到更需要的人身上吧!”這是黃志強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2015年4月24日9時,我國肝膽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原組長黃志強,在他搶救過無數肝膽胰重症病患的解放軍總醫院,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93歲。
生死相托 永不言棄
黃志強一生挽救過多少生命?沒有人能夠計算清楚。但是,重症監護科的醫生和護士告訴記者,90多歲高齡的黃老,依然堅持每週來重症監護室查房,直到他再也走不動了……
最終找到黃志強看病的,大多都是無路可走的重症病人。8年前,年僅17歲的王楠遭遇車禍,十二指腸被撞破,出現嚴重的腹膜炎並導致休克。當地醫生診斷説,就算手術順利,患者也很難懷孕了。好心人説,解放軍總醫院有個黃志強,你們找他試試吧。就這樣,已經85歲的黃志強又一次走上手術臺。
後來,王楠順利結婚、生子,並在2012年帶著兒子來看她的救命恩人。看著黃志強風塵僕僕地查房回來,王楠忍不住問:“爺爺,您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還要這麼拼?”“病人相信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黃志強笑著説。
“生死相托,永不言棄”,這是黃志強一生恪守的座右銘,更是他對每一個患者的莊嚴承諾。
一次,一位來自內蒙古身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來到解放軍總醫院。入院前,患者曾在當地醫院進行過緊急剖腹檢查手術,腹部切口已經大部分裂開,胰腺體尾部和周圍組織已經壞死,生命危在旦夕。
很多醫生認為這是一台沒有希望的手術。黃志強一言不發,反覆研究病人病歷並通過電話諮詢此前手術情況。第二天,雙眼佈滿血絲的黃志強組織緊急會診,斬釘截鐵地説:“有希望!”
後來,這臺手術在醫學界傳為佳話。原來,在此之前,我國胰腺手術都是從腹腔正面開刀切除胰腺壞死組織。可是那一次,黃志強獨闢蹊徑,從背側開刀切除。這一改變對引流腹腔內壞死組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去除殘余死角的壞死組織效果更加明顯,同時還避免了手術在同一位置對病人造成的二次傷害。
成功並非偶然。“黃教授每次查房時,在患者床頭一站就是20多分鐘。”黃志強的學生、肝膽外科副研究員張愛群説,“他對病情仔細、全面的洞察超乎常人的想像。”
“多思考、多看片,從心理學、生物學、生理學和病例生理學等各個相互關聯的學科中分析思考、去偽存真,同時規劃幾種方案,有備無患,這樣的手術才能夠在千鈞一髮的時刻獲得最大的成功。”黃志強經常這樣告訴學生們。
在查房討論或授課時,他常常能脫口而出多年前診治過的疑難病人的姓名、病情特徵以及手術方式。90歲的他思路依舊清晰,每當遇到疑難雜症,他常常會把頭一天看過的片子留下來,第二天、第三天繼續研究、反覆琢磨。他還會主動聯繫病人,詢問、了解他們的病情。
每天慕名而來的患者很多,黃志強從不拒絕任何一位病人。他説,病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醫生應該盡心盡力對待每一位患者。
膽道之父 躬身行醫
在抗日戰爭的炮火聲中,黃志強立志學醫報國。好不容易穿過日軍封鎖區到達雲南昆明的醫學院後,學校又在日寇的侵擾下遷至貴州鎮寧。6年中,學校頻頻搬遷,日子不得安寧。在那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年代,黃志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上世紀50年代初,在重慶行醫的黃志強發現,在臨床工作中實際接觸到的病人與他原來在課本裏看到的病例有很大不同。這是因為,受歷史、地域、飲食、習慣、環境、人種等影響,我國的疾病譜與西方國家的疾病譜存在諸多差異。
那時,西南地區患肝內膽管結石的病人較多,患者常突發右上腹絞痛、寒顫、高熱,當結石堵塞總膽管時,臨床上可見明顯黃疸和廣泛的肝實質損害。隨著疾病的反覆發作,病情逐漸加重,發作間隔期越來越短,發作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棘手難治。
“既然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就需要有我們自己的材料。醫學科學領域裏也應該有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黃志強先後多次對西南地區進行小範圍調研,對於臨床重症,經常連續幾天幾夜守候在病床旁,積攢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寶貴的臨床經驗,為他尋找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病的醫療方法夯實了基礎。1957年,他首創應用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膽管結石病,在世界範圍內為此病的治療方法揭開了嶄新的篇章。
1958年,黃志強在《中華外科雜誌》上發表題為《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病(病例報告)》的文章,這是在國際上見到的最早應用肝外科技術解決膽道問題的文章。黃志強治療肝膽管結石的肝臟部分切除法,也登上了國外的教科書。
此後,隨著在臨床上的積累和研究上的深入,黃志強對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治療不斷提出新的認識。
1962年,黃志強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于—體的肝膽外科專科,由他提出的關於肝門部膽道外科的一系列獨創性的診療技術與原則,已成為有關肝膽外科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指南和規範,居世界領先水準。
1964年,他在國際上第一個為病人成功實施肝動脈結紮術,使肝內膽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
1973年,黃志強圍繞肝內膽管結石外科治療,提出兩個著名論斷,在國際膽道外科領域引起極大震動,使國內膽道外科領域面目一新,改變了以往我國外科學教科書中僅引用國外以膽囊結石及膽囊外並發癥為主的膽道外科學概念,為我國膽道外科制定自己的教材和研究我國膽道疾病的有效治療措施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原則。
1983年,由黃志強倡導成立的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誕生,黃志強任首屆組長。
此後,黃志強多次代表我國出席世界外科學術大會並在大會作學術報告,在國際上奠定了我國肝膽外科學的學術地位。憑藉對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黃志強開創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有關肝內膽管結石病一整套獨特有效的診治理論、技術和方法,使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在國際肝膽外科領域佔領了一席之地,東方常見的肝膽管結石病已經不再是“不治之症”。
當人們把“中國膽道之父”的美譽送給黃志強時,他卻説,“醫學事業的興旺發達靠我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人才梯隊的接續奮鬥。”
一次,一位醫生把自己的碩士論文送給黃志強教授審閱。黃教授並非他的導師,這位醫生並沒有抱太大希望。沒想到黃教授不僅逐字逐句通讀全文,給出詳細修改意見,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一一改過,並重新為他的論文繪製了一幅插圖,令這名醫生感動不已。
彎下腰是一座橋,站起身是一架梯。黃志強教授從醫70多年的時間裏,選拔培養了100多名醫學頂尖人才,親自培養博士後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及高級研修人員300多名,促進了中國肝膽外科學事業的發展。
精業愛崗 醫術高超
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和突破中,黃志強仿佛忘記了時間,而時間也忘記了他。
66歲時,黃志強為了開展肝門膽管癌擴大根治術,常常從早忙到晚,終於使我國肝門部膽管癌的手術切除率提高到64%,5年生存率由0達到13.3%,居國內領先和世界先進水準。
84歲時,黃志強還在主持翻譯《希夫肝臟病學》,經常工作到淩晨三四點鐘。經他主編和自著的書籍已經出版的就有24部,共計2000余萬字。其中《黃志強膽道外科》、《黃志強膽道外科手術學》、《黃志強肝膽外科手術學》被認為是肝膽外科領域的經典著作,其專著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著作大獎,《肝膽胰外科聚焦》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90歲時,他仍時刻關注著外科學科的發展,把握學科的發展方向。他提倡大力發展“微創外科”,並提出21世紀的外科應具有“最佳的內環境穩定狀態、最小的手術切口、最輕的全身炎症反應和最小的瘢痕。”
他敏銳地覺察到3D技術必將對 微創外科産生巨大影響,撰寫了論文《從阿凡達電影看微創外科3D時代的到來》;他連續12次出席“北京微創外科論壇”,作了題為《SPA:外科的今昔觀——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科協助》的主旨演講,講稿全部由自己完成……
黃志強一直保持著年輕的心態。電腦開始普及時,年過古稀的他毫不畏懼地去學習那些複雜的按鍵和操作步驟,無論是手寫輸入板、光碟刻錄機還是數位相機,只要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東西,他都願意嘗試。
晚年的黃志強像個慈祥的老爺爺,經常和科室醫護人員在一起歌唱、跳舞、郊遊、過節。每次聚會都不忘帶上相機拍照,併為每張照片配上這樣一些文字:“行走在春天的大路上”、“兔年,我們一起度過”……然後列印成冊送給年輕人。
照片中的黃志強經常西裝革履、身姿挺拔地和年輕人站在一起,還不忘擺出“V”字手勢。他笑得很幸福,因為他見證了肝膽外科學在中國的日漸成熟和崛起,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醫療事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