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科技守護精神障礙患者的心靈家園

  • 發佈時間:2015-07-29 0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直以來,精神障礙患者是一個被常人避而遠之的群體,但在北京安定醫院院長馬辛的眼裏,“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需要用心呵護,需要用科技的力量去守護他們的精神家園。”

  作為我國著名精神病學專家,馬辛深感於我國精神病人救治水準低,與國際上存在較大差距,用科技手段推進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始終是她最關心的問題。自2000年4月開始,作為領銜專家,馬辛帶領北京市精神病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們,開展了精神分裂症與抑鬱症診治方面的研究,通過長達12年的攻關,項目團隊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全病程規範化治療和康復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推廣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項目團隊首次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治療規範和臨床路徑,將中醫療法和腦調控治療技術應用於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診治中,同時開發了社區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康復技術模組。該項目獲得201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我們建立了48個成果應用推廣基地,通過對該項技術的及時轉化和推廣,目前直接受益患者2萬餘人。”近日,馬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該項目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日約40%,減少了住院費用。

  我國精神疾病治療存在諸多挑戰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是我國最為常見的兩類重性精神疾病,目前,精神障礙已成為全球嚴重危害全人類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衛生部估計,目前我國精神分裂症患者大約有780萬人,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當前,精神疾病佔我國疾病總負擔的20%,估計2020年將佔25%。

  “這兩類疾病具有較高的患病率、復發率、再住院率以及致殘率,病程較長,自殺或肇事肇禍行為多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加重社會及家庭的經濟負擔。”馬辛説。

  然而現實中,一方面是很多患者及家屬“諱疾忌醫”,就診率很低。一方面是患者多以在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診治、在社區醫院康復為主,而目前不同等級醫院中治療規範化程度較低,三級醫院形成的技術不能及時推廣應用到二級和社區醫院。“這就造成了治療環節的脫鉤,影響病人的恢復。”馬辛説。

  此外,目前我國用於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治療的手段多以藥物和心理治療為主,但由於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瞭,無法進行對因治療,主要採取對症治療的方法,總體療效欠佳,部分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

  據了解,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雖然該類藥物副作用與第一代藥物比較相對較少,但仍存在例如口乾、口臭、便秘、震顫、發胖等。“我們亟需開展其他治療手段作為有益補充。”馬辛説。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及早回歸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馬辛説:“在以往,很多醫生往往只重視症狀的控制而忽略了功能的改善。當患者功能受損時,社會所賦予的角色和社會關係就會逐步喪失。比如,就業能力和機會低下;社交網路縮小或絕跡;獨立生活能力低下等。當患者的社會功能得到改善時,不僅能緩解病情、縮短病程、改善患者的治療結局,而且可大大減輕社會和患者家庭的負擔,真正使患者重返社會。我們亟須研發國內適用的康復技術,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

  正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北京市科委等單位的大力支援下,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東直門中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承擔了“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防治適宜技術”項目。項目依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在認真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圍繞“規範化、綜合治療和康復關鍵技術”,針對我國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治療康復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成果。

  將“全病程治療”理念運用到研究中

  由於目前我國各地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水準參差不齊,不規範、不系統的治療或大劑量使用抗精神病藥導致患者産生不良症狀,致使病情反覆發作。

  對此,項目組首次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治療規範和臨床路徑,提高了不同等級醫院的規範化治療水準。

  “遵循此規程,患者無論就診于二級醫院還是社區醫院,均能得到和三級醫院一樣的規範化治療。”馬辛説。

  馬辛認為,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全病程治療”尤為重要。項目組在國內首次將“全病程治療”理念運用到精神疾病領域的重大科學研究中,即患者發病就診于專科和綜合醫院門診治療,在疾病嚴重發作時或急性期入住三級專科醫院和區二級專科醫院治療,出院康復階段在區縣精神衛生防治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家庭中進行。

  此外,項目組還取得一系列技術突破:通過首次開展大規模前瞻性研究證實單純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鬱症6周的臨床有效率為65.1%,與常用抗抑鬱藥療效相當,對於不適宜藥物治療和不願意選擇藥物治療的抑鬱症患者是一種有效的替代療法;在國內首次明確了無抽搐電痙攣治療精神障礙的部分治療參數;明確了經顱磁刺激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療效和安全性,可作為增效治療手段。

  用中醫辯證思維治療精神疾病

  在抑鬱症的治療中,一般採取心理疏導、物理治療、口服藥物治療等多種方式。其實傳統中醫藥也可以在抑鬱症的治療中幫上大忙。雖然,抑鬱症是現代醫學裏才有的名詞,但在中醫裏,相似的一類病症,被稱為鬱證。

  “對於輕性精神疾病中的輕度焦慮、抑鬱及其一些軀體症狀失眠等,臨床實踐證明單用中藥就有一定的療效,對於重度焦慮、抑鬱,合用中藥可以增效及緩解部分軀體症狀,改善功能結局的作用。而對於重性精神疾病,中藥目前在緩解精神藥物副反應方面也形成了特色。”馬辛説。

  中醫治療方法是中國傳統醫學,在精神疾病的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項目組創建的中醫量化辯證施治體系把西醫的量化理念融入到中醫診斷和治療中,可以更好的用中醫藥治療抑鬱症患者。

  鋻於精神藥物不良反應較多,給患者帶來很大困擾,影響了服藥依從性和療效,項目組研發了“石黃清熱口服液”製劑、開發了子午流注低頻治療技術和中藥方劑芍藥甘草湯治療精神藥物不良反應,療效好,提高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填補了精神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的空白點,達到國內和國際領先水準;開展了芍藥甘草湯的有效組分甘草酸的作用靶點研究,研究結果得到國內和國際同行的認可。

  此外,項目組在汲取古人有關該病診治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首次提出和建立了《抑鬱症中醫證候分型診斷標準》,實現了抑鬱症中醫證候診斷由定性到定量的跨越,提高了抑鬱症中醫辨證的規範性和可操作性,使抑鬱症中醫辨證準確率由以往依靠個人經驗的45%提高到89%,抑鬱症的識別率由15%提高到73.2%。

  患者不出小區 即獲有效康復治療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康復與治療同等重要。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單純使用藥物治療,而沒有進行相應的康復干預,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一年內約有40%的人會復發;5年後復發率約為90%。

  馬辛介紹説,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復發率高、再住院率高、致殘率高三大特點。通過訓練治療患者的自知力缺損、認知損害及提高其社會功能,使其逐步掌握預防病情復發、處置藥物副作用、管理症狀、提高心理應激和社會適應能力、合理應用醫療及社區資源來康復等技能,能有效減輕精神分裂症所致的疾病負擔。

  為此,項目組在國內率先研發了康復技術模組,並形成了《精神分裂症社區康復技術》《抑鬱症社區康復技術》《精神分裂症職業康復技能訓練程式》《電腦化認知矯正治療社區操作手冊》和《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預技術手冊》等成果。

  馬辛介紹説:“這些技術能提高患者認知功能,顯著改善社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項社會功能,療效能持續半年以上,有助於患者回歸社會。同時,降低了疾病復發率、再住院率和肇事肇禍及自殺自傷風險,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據悉,精神分裂症康復技術已由北京市衛生局發文納入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績效考核指標,並向全市推廣,降低了患者的復發率和再住院率,精神分裂症康復技術干預組的1年復發率(13%)和再住院率(3%)顯著低於對照組(分別為36%和21%));抑鬱症康復技術干預組的1年復發率(9%)和再住院率(2%)顯著低於對照組(分別為26%和12%),這兩項康復技術有效減少了精神疾病所致的疾病負擔。

  為了更好地推廣科研成果,如今,項目組按4+6+6+6模式(4家三級專科醫院、6家三級綜合醫院、6家二級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及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了一支由科研、臨床、醫生、護士、心理工作者、臨床流行病學家、資訊化人員于一體的研究團隊,為研究的持續和適宜技術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極大程度規範了基層精神衛生防治隊伍的工作內容和考核指標,有效提高了基層精神衛生防治隊伍對康復技術的掌握程度,使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受益。

  (本版文字均由本報記者申明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