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東省科學院海儀所:“用最可靠的浮標守護中國的海洋”

  • 發佈時間:2015-07-27 01:30:4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FZF4-1”孤獨地堅守在一望無際的南中國海上,這個直徑最大可達10米、形似UFO的“大傢夥”日復一日地忠守著職責。

  經過近40年打磨,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錶研究所(下稱海儀所)研製出的第四代海洋環境監測浮標“FZF4-1”,可以確保長時間、連續性、全天候的工作——它每日定時測量並且發報出海流、海溫、潮位、風速、氣壓等20多種水文氣象要素,充當著人類海洋活動的“保護神”。

  一代代海儀所人的努力沒有白費。不論是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釣魚島海域,乃至北極地區,我國目前在沿海布設的業務化運作的逾百套10米大型浮標,幾乎全部為該所研製。一個地方所發揮出了“國家隊”的能量,這是怎麼做到的?

  “替補”上場完勝“世界水準”

  對出海人來説,實時的海浪預報尤其重要。知道了大風大浪區域,航海時便可避之而行;知道了海流流向,便可順之而行以節約航海時間和能源消耗;知道了潮位的異常升高,便可及時防備突發事件。

  不為人知的是,海儀所的浮標每天要向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提供近三萬組氣象水文數據,為中國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實時數據。

  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吸引了國內外浮標“巨頭”競標,當時代表著該領域世界水準的挪威浮標最終中標,但該浮標權運作半年就壞了兩次。無奈之下,奧帆委隨即決定改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浮標,海儀所的浮標脫穎而出。“2007年夏天我們把浮標布好,直到2008年奧帆賽結束,設備一直正常運作,品質非常過硬,順利完成任務。”海儀所研究員陳世哲告訴記者。

  臨時“替補”上場,卻幹成了“世界水準”勝任不了的任務,這就是海儀所的真實水準。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海儀所在王景田、曹恒永、李民等老一輩從事海洋資料浮標研究的專家的帶領下,從零開始,踏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海洋監測技術和海洋監測裝備的研發之路。1989年,由海儀所團隊研製的我國第一台正式大型海洋浮標至今仍在北海運作。

   包攬90%的國內市場份額

  巨浪、颶風、鹽霧、腐蝕、潮濕、生物附著,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在海上的風吹浪打中度過……這就是海儀所浮標研發團隊的科研環境。

  原山東省科學院副院長、海儀所前任所長王軍成還記得:有一次,浮標團隊又要登上浮標進行作業,當時海浪高達2米,他們克服極度暈眩、大幅搖晃,整整堅持工作了4個小時,然而,巨大的風浪使得他們無法經過舷梯再從浮標回到船上。迫不得已,船長只能要求大家套上救生圈跳入海中,然後用繩子把他們拖到船上……

  在1992年的一次會議上,海儀所得到消息,國家有關部門對當時裝備的船舶氣象儀不滿意。以崔玖河為代表的課題組人員瞄準當時國際先進水準,終於研製出第一代産品並定型。經過王東明及同事們的不斷改進、提高,于1998年被有關部門列入合格供方、統一集中採購。現在,我國有關部門大型船舶裝備的船舶氣象儀都是“海儀所造”。

  憑著這種執著和堅韌,海儀所十幾年來承擔國家863項目24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3項,承擔1000萬以上的大項目11項,3000萬以上的大項目3項。在採訪中,記者不斷尋求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海儀所為什麼能研製出中國第一台業務化運作的大浮標?為什麼産品佔國內90%以上的份額?為什麼包攬了我國有關部門大型船舶裝備的船舶氣象儀?”

  “我們所與其他涉海科研院所相比的競爭優勢在於:一是應用研究能力,二是工程實現能力,三是技術服務能力,我們會為推出去的技術和裝備負責到底,甚至不計成本。”海儀所所長張濤認為,海儀所從選題開始就立足國家需求和市場需要,研製過程中反覆徵求用戶意見,不斷優化設計,最終形成定型裝備。

  “用最可靠的浮標守護中國的海洋”張濤説,“作為一個國立科研機構,我們擔負著為國家海洋監測技術發展提供手段與可靠的裝備支撐的責任,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持續創新才能保持先進水準,才能有地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