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揣著農村戶口當“市民”

  • 發佈時間:2015-07-27 01:0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們村流動人口很多,餐飲、百貨商貿服務業發達,但市政管理上政府沒有投入,村裏只得自己掏錢,常年雇傭20個環衛工人,每年光是垃圾清運費就要花30多萬元。為了搞好日常市政設施管理和服務,維持街面社會治安,童家橋村還自己組織起了城管隊、夜巡隊。”童家橋村黨委書記陶興紅説。

  重慶沙坪壩區覃家崗街道童家橋村是一個典型的城鄉接合部行政村。從上世紀90年代童家橋村開始大規模徵地拆遷,農田、房屋徵用,村裏建起了高樓大廈、城市公園、立交橋,再難尋一塊農地的影子。但與此同時,不少隱性附著在戶籍上的公共服務待遇,仍然存在明顯的城鄉差別,童家橋村居民無法享受到。

  在童家橋村,城市政府財政支出、管理責任等方面還沒有完全覆蓋到農村,出現了“空白”。“區裏參加文明城市創建,對轄區河流清淤整治,屬於城市河段範圍的,由財政出資解決,但童家橋村‘屬於農村區段,由村裏自行籌資解決’。”陶興紅繼續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著一筆筆“農村待遇賬”:在居民供水上,屬於城市範圍的居民區,能享受“一戶一表”改造政府財政補助;而農村居民區則需要由“農民自籌、村社補助”。市政清潔屬於城市居住區的,由街道市政環衛隊負責日常清潔;而屬於農村範圍的,則由村內自行解決,環衛部門不負責打掃……

  童家橋村的城鄉待遇差異,還體現在財政投入上。在城鄉結合部地區,屬於城市社區範圍的,由財政定額投入,覃家崗街道對所轄社區編制有每年有10萬元左右的辦公經費、每人平均3萬元的人頭經費預算,而對農村片區更多是補助性質,難以實現定額投入;對衛生、市政管理、公益文化、扶貧幫困等公共投入,由政府財政解決,行政村難以享受到……

  雖然城鄉待遇有差異,但對於不少童家橋村的農民而言,他們又感覺轉戶吃虧,不願放棄農村利益,拒絕完全融入城市。《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發現,原來在童家橋,不少農民在相當程度上其實是揣著農村戶口的“市民”,他們既能就近享受城鎮醫療、教育各項待遇,農房租賃收入、社員福利等農村待遇一件也沒有“落下”。有的農民就對“市民待遇”如數家珍,“現在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並軌,不再有戶籍差別,每年只需要繳200元參保費,就能享受醫療保險待遇。最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需要10分鐘,有小病就能治;如果有大病,最近的三甲大醫院也不過半小時公交車程。”

  同時,農民經濟收入和農業戶籍待遇也很可觀。該村農民收入帶著濃厚城鄉接合部經濟的色彩,即主要以房屋租賃、集體經濟分紅、務工經商等為主要的收入來源,直接來自於土地的農業收入幾乎為零。但這些年隨著城市擴張,衍生出體量很大的“房租經濟”,一直沒有工作的村民劉燕敏(化名)靠房屋租賃每月都有三四千元,成為家裏主要收入來源。

  童家橋存農民另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是集體資産收益分紅,現在童家橋存農民每人平均收益分紅都在1萬元左右,最高的能分到2萬多元。依託雄厚的集體經濟,童家橋村還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提供200元生活補助,農民還有計劃生育補貼、醫療保險補助、重大節假日慰問金。

  既能就近享受城市優質服務,又有農村優厚福利,大多數童家橋村人認為當農民就是好,不願意放棄農村戶口,“戶口就是一層窗戶紙,但大家都不願意捅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