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冥王星重返行星隊伍?現在還不行

  • 發佈時間:2015-07-16 02:32:4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時間7月15日8:52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宣佈收到“新視野”號傳回的資訊,確認它已成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而對探測數據的最新分析顯示,冥王星直徑為2370.6公里,比過去認為的要“胖一些”。這一數據使它重新成為柯伊伯帶已發現天體中個頭最大者,也被不少人認為是它重返行星隊伍的“籌碼”。

  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是在“新視野”號發射升空7個月之後。不少人寄希望於“新視野”號能找到證據,讓冥王星重返行星隊伍。比如美國科學家古萊姆·羅布奇恩提出,如果探測確認冥王星存在地下海洋,這意味著它存在地質活動,是支援它重新被分類為行星的重要證據。

  對於這種希望,國內天文專家表示懷疑。早在“新視野”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之前,北京天文館館長、小行星專家朱進就表示,這次探測不太可能給出冥王星是行星的支援性證據。專注太陽系行星的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則表示,對冥王星大小的不同測量結果,屬於不同觀測手段産生的合理誤差。“‘新視野’號的測量結果無疑更準確,但不會對現有理論體系提出任何挑戰。而且從行星的定義看,冥王星被踢出行星隊伍,不是因為個頭大小,也不是地質活動,自然不會因此再次調整它的身份。”他説。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06年通過的決議,一個天體要成為行星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品質足夠大,以達到近似球形;自身有足夠的引力,以清空其軌道附近區域的天體。顯然,是第三條標準讓冥王星慘遭降級。

  但冥王星是行星這一觀點的擁躉者不乏“大腕”,比如“新視野”號探測項目首席科學家阿蘭·斯特恩。在回答如何看待冥王星目前是一顆矮行星的問題時,他曾幽幽地説了一句,把冥王星踢出行星隊伍是天文學家幹的,而不是行星科學家。在他心目中冥王星一直是一顆行星。在他看來,冥王星與太陽系八大行星有著太多的相似,比如大氣、地形、季節的變化等。

  “對目前行星定義持反對意見的多為美國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鄭永春認為,這與他們對冥王星的特殊情節分不開。“冥王星是過去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唯一由美國人發現的行星,在美國國內有‘美國行星’之稱。”由此也能解釋美國科學家為冥王星保留行星身份的種種努力,比如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關於行星新定義的投票中,投反對票者多為美國科學家,又比如2014年通過決議希望恢復冥王星行星身份,以及對“新視野”號尤其熱切的期待。

  拋開情感因素,行星、矮行星之爭只是事關名稱嗎?當然不是這樣。鄭永春解釋説,太陽系形成之初,大量塵埃和氣體凝聚成為星子,而後經由行星胚胎以及其他中間環節,演化為行星。作為行星胚胎的小行星和八大行星分別位於演化鏈條的兩端,目前我們對它們已有相當了解。“矮行星作為沒有長大的侏儒行星,是連結小行星和行星的中間環節。深入研究矮行星才能更好探析行星形成過程,了解地球作為一顆行星的過去、現在、未來”。

  回到冥王星重返行星隊伍的話題。目前對行星的定義已是完美無瑕嗎?鄭永春表示,人類對行星的定義經歷了多次修改。“最初人們認為太陽、月亮是行星,後來認為只有圍繞太陽公轉的才是行星,這些定義變更的背景都是對太陽系認識的深化”。2006年行星新定義出臺也是如此。觀測手段的進步,使大量與冥王星類似天體被發現。科學家需要做出選擇,是讓太陽系擁有更多行星,還是修改行星定義、保持太陽系行星數量相對穩定。經過研究、商討,天文學家選擇了後者。

  鄭永春説,“新視野”號探測器已探知的距離只有50個天文單位,相較于太陽系半徑為10—15萬以上天文單位的廣袤空間,這只是很小一部分。在未來的探索中,很有可能發現與太陽系八大行星類似、符合目前行星定義的天體。“屆時行星的定義很可能面臨再次調整。而在未來調整中,冥王星是否會重新成為一顆行星,誰也説不好”。

  換句話説,冥王星想重返行星隊伍,現在還不行。(科技日報北京7月15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