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的三大理論基礎
- 發佈時間:2015-07-24 14:33: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新三板指數下跌,使得“做市商”制度再一次成為風口浪尖,投資者對做市商制度能否平滑市場波動提出了質疑。在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條件下,推進做市商制度應該説是一次創新改革之舉。尤其是定位於新興創業板——新三板,了解做市商制度的理論基礎和背景及其重要。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賀強教授在《清華金融評論》撰文時,曾提到做市商制度的理論基石:經濟人假設、有效市場和理性預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易三板研究團隊認為,做市商制度背後這三個基石,也正是新三板市場的重要特徵。
經濟人假設
教科書上講,經濟學裏認為人都是“自私”的,其實翻譯有些偏頗。“自私”在中國的語境下,是一個極富貶義色彩的詞彙。而在英文中,這個“自私”應該理解為“理性決策”,即人們行動之前,都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就像炒股票,每個人都想去賺錢,而不願意賠錢一樣。
“經濟人”是指每一個參與市場“博弈”的主體,包括個人、機構,如果可能也包括政府,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一般來説,我們不希望政府成為市場博弈的對象,因為它過於強勢,政府適合做裁判,而不是運動員。股市如此,新三板也是如此。易三板團隊在研究最近的行情時發現,股市中正是由於政府主動或者被動地參與,“好的初衷”有可能帶來“壞的結果”,“好”與“壞”都是相對不同利益主體而言的。
所以,經濟人假設實際上是強調我們需要一個自由的資本市場、自由的交易環境。新三板未來最大的優勢,就是“自由”,這是與滬深兩市最大的區別。但最近一些聲音,希望用“政策”來扭轉新三板的頹勢,卻不是市場化的思路和觀點。
同樣,在大家都在責難做市商的時候,實際上,做市商也是市場主體的一員,也是經濟人、理性人,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就不會有做市商存在的市場空間。
有效市場假説
有效市場假説,這一理論最早是由經濟學家尤金·法瑪(EugeneFama)提出的。有效市場理論認為,價格充分反應與價值有關的資訊。所以市場資訊對資本市場價格波動尤為明顯。
資訊蒐集和分析能力,考驗做市商能否把握市場動向,而進行雙向報價的操作。如果對市場趨勢把握有誤,做市商同樣會面臨虧損的風險。有效的市場,伴隨著市場價格的波動,最終會將企業股票價格定位在其合理的估值範圍內,或者説在價值附近波動。
如果市場中有大量的政策資訊,而不是企業資訊的話,就會造成系統性的波動,表現為最近一輪A股的“牛市”,政策資訊影響的是全盤的,要漲都漲,要跌都跌,而企業資訊則影響是局部性的,影響的是個股。真正考驗做市商和金融機構專業性的,是對企業個股的分析能力。
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是經濟學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學派,它認為每一個“理性人”都很聰明,能夠對資訊作出“預見性”的判斷和分析,而不是被動接受現實去調整自己的策略。
理論很是抽象,但現實很骨感。本輪A股的“踩踏”和新三板的“腰斬”,其實都是理性預期的一種體現。現在的投資者都是經歷幾輪“牛熊市”洗禮的老兵,大家對風險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正是這種一致的“看空”,導致短期內對股票價格形成了“單邊”衝擊。
對於投資者來説,選擇A股和新三板投資者的差異還比較大。易三板研究認為,如果説對A股的理性預期,是基於國家政策的導向,包括國有企業重組、“一帶一路”等,那麼對新三板的理性預期,就應該基於大眾創業、網際網路+。前者是國家主導的,後者是民間主導的。所以,A股看政策,新三板看企業。
對於最近一輪新三板的暴跌,理性來看,應該説是新一輪投資機遇的出現。A股徘徊在4000點左右,很難把握是否出現“抄底”機會,但新三板大量股票跌破定增價,或許迎來了一個投資“低谷”,對此投資者應該謹慎對待。 (作者:賈紅宇 易三板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