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完善徵信體系破解農村“貸款難”

  • 發佈時間:2015-07-23 04:31:3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高飛

  農村徵信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農村地區頻頻出現“貸款難”,這與農村信用環境建設滯後密不可分。要想儘快破解農村“貸款難”,就必須加快徵信體系建設,逐步實現信用的城鄉一體化。

  據媒體報道,截至2015年5月底,廣東省(除深圳市外)共有18個縣(市、區)啟動了信用村建設,投入資金1507萬元,已有超過百萬農戶資訊錄入到徵信中心。按照廣東省政府的部署,相關部門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實現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區域全覆蓋、業務全覆蓋、人群全覆蓋。這標誌著廣東農村信用體系的框架正在逐漸清晰,走在了全國農村徵信體系建設的前列。

  現代金融仲介理論認為,資訊生産是銀行的重要功能。農村徵信體系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生態鏈的重要一環。與城市不同,在農村開展信貸業務必須依賴大量“軟資訊”。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頻頻出現“貸款難”,這固然與銀行貸款門檻高有關,但也與資訊供給不足,農村信用環境建設滯後密不可分。由於缺乏正常的資訊渠道,銀行不能及時掌握農民的信用數據,通常為規避信用風險而惜貸。因此,完善農村徵信體系對於破解農村貸款難這一“痼疾”,對改善農村金融的生態環境具有深遠意義。

  國家高度重視信用體系的建設,已經從國家層面開始頂層設計。截至2015年4月底,央行徵信系統收錄了8.6億自然人、2068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有信貸記錄的自然人3.6億,有貸款卡的企業組織1023萬戶。今年年初,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然而,我國目前只有央行建立了一套徵信系統,採集資訊的來源主要是銀行,遠沒有實現全覆蓋,不少公民和組織仍處於無信用記錄的狀態。特別是農村地區,由於徵信基礎較弱,收集、整理、核準評估、查詢農村信用資訊比較困難,涉及徵信的農村模式、農民隱私保護、涉農數據安全、信用資訊的共用和交換、符合農村實際的徵信産品和服務等基礎工作還非常欠缺。由此導致了信用缺失、失信懲戒機制不健全、城鄉信用體系建設差距明顯等一系列問題。

  這説明,徵信體系從頂層設計到全面實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需要做大量基礎性的工作。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要想儘快破解農村“貸款難”,促進農村金融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快徵信體系建設,逐步實現信用的城鄉一體化。因此,在今後一個時期,農村徵信體系建設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建設統一的徵信平臺。儘快建設統一的徵信數據平臺,加強農村金融機構配套軟體系統開發,在徵信領域加強聯繫和資訊共用,並建立一個適合全國的統一信用評估指標體系,從而形成多渠道方便採信、公民組織全覆蓋、資訊分類可查詢的信用資訊網路。

  第二,增加從事徵信的專業力量。徵信主體應該覆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及郵政儲蓄機構等農村金融機構,加大開展農村徵信活動的力度,應借鑒先進經驗,設立徵信崗位,嚴格依據有關規定加強原始資訊的收集、調查、整理、保存,建立健全自身信用評估體系。

  第三,將徵信體系與信用獎懲制度掛鉤。地方政府應制定一些適合農村金融市場特殊性的地方性徵信管理條例或者具體辦法。這些條例或辦法在行政審批、政府扶持、市場準入、資質認定等方面,與徵信體系相掛鉤。比如,對於失信農民來説,一旦“失信記錄”達到一定標準,不僅享受不到相應種植養殖的財政補貼,而且取消發起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的資格等。而對守信的農民,可以獲得信貸資金優惠條件,包括獲得貸款的資格、利率水準及貸款辦理的程式等,以作為誠信農戶的“福利”。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農民真正對徵信體系重視起來,加快徵信體系建設。

  做好農村徵信工作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各方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使農民形成自覺主動提供徵信的習慣,以此提高農村地區整體社會信用水準,從而為今後提升農村文明、農民素質打下堅實基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