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海南省農村信用社創新小額貸款模式調研:普惠金融的海南實踐

  • 發佈時間:2015-05-04 08: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磊 何偉 禹洋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我國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海南農業有著巨大優勢,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和種植反季節瓜菜是海南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但資金問題一直是當地農民增收的瓶頸。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普惠金融。海南省農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創新小額貸款模式,深受當地農民群眾歡迎,在助農增收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海南進行了調研——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廣大農民能否增收致富是關鍵。記者在各地調查發現,當前農民增收致富仍然面臨很多困難,不少農民渴望能夠擴大生産、增加收入,但是缺少資金是阻礙他們提高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貸款難、融資難”像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拖累著農民致富的腳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普惠金融的任務,這是破解農民貸款難的重要舉措。海南省農村信用社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創新小額貸款模式,針對農村的發展、農民的需要、農業的特點,在貸款産品、管理機制和人才培養上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農村實際的農民小額信用貸款發展路子,對於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具有借鑒意義。

  創新破解農民貸款難

  海南省是我國有名的熱帶島嶼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海南農業有著巨大優勢,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和種植反季節瓜菜成為海南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但資金問題卻是阻礙農民增收的瓶頸。“那一年,因為缺少3000多元錢買化肥,收入少了兩萬多元錢。”海南省三亞市芒果種植戶李亞新告訴記者。

  農民拿不到資金,是不是銀行缺錢,或者農民不願貸款呢?不是!海南當地金融從業人員説,很長時間裏,有一個怪現象:一方面銀行有錢,政府還有對三農的財政金融支援,農民也急需貸款;但另一方面銀行卻不貸款,農民借不到錢。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民貸款額度低,農業靠天吃飯,這兩點導致給農民的小額貸款“成本高、風險大、費力不討好”,造成銀行惜貸,農民難貸,貸款成本高、不及時。

  記者調查發現,在海南省農村信用社改革之前,海南小額無抵押擔保貸款已經發放了10多年,金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但壞賬率一直居高不下,以至於海南銀行業“談小色變”,沒人願意再碰農村小額貸款。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舉步維艱,多年來幾乎是原地踏步。

  三亞市北山村村民藍志強告訴記者,在海南省農信社成立之前,像他這樣既沒有林權、也沒有房産作抵押的農戶,想要從銀行貸款基本是不可能的。很多像他一樣的農民明知反季節瓜菜、熱帶水果和特色養殖銷路好、價格高,卻沒錢及時擴大生産。

  為了打破農民小額貸款難這個瓶頸,2007年8月,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正式掛牌成立,時任海南省省長羅保銘要求農信社要把支援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幫助農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要想把農村金融做好,既要懂金融,又得懂三農,需要跳出傳統金融的束縛,按照農村的發展規律做金融。”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吳偉雄深有感觸地説。

  針對農民小額貸款存在的弊端,海南省農信社著力解決審貸分離、貸不貸由銀行決定,小額信貸高成本、高風險,農民信用擔保不夠等問題,大膽突破傳統銀行的習慣做法,對貸款機制進行了改革,實行農民無抵押信用貸款,將貸款“審批權”“定價權”交給農民,進行貸前培訓,實行貸後五包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益處,也形成了具有海南特點的小額貸款模式。

  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奎嶺村,村民莫水對記者説,小額貸款對農民增收致富作用很大,去年他向農信社貸了3萬元,擴大冬瓜種植面積十幾畝,一次賺了近15萬元。現在村裏一共有3個聯保小組15戶村民向農信社貸款,蔬菜種植已經小有名氣,批發商到府收購,銷路不愁。

  “一小通”小額貸款

  農民小額信貸難,難就難在銀行與農民之間的互信問題。怎麼從實際出發,使農民借得了款,還得了款,又使還款有切實保證。

  海南省農信社經過大量調研,從海南實際出發,對傳統習慣的信貸擔保方式進行改革,形成了“一小通”小額貸款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向農民發放無抵押信用貸款,甩掉審貸分離、貸不貸完全由銀行決定等“金融業內定律”,把貸款“審批權”和貸款利率“定價權”交給農民,實行貸前培訓,貸後五包。

  “將貸款審批權交給農民”,據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小額信貸處副處長莫敏介紹,是指2萬元以下貸款,只要經農民自願組成的5戶聯保小組同意,並且符合“四有四無”條件——有正常勞動能力、有正常自理能力、有生産項目、有固定居所,無不良誠信記錄、無犯罪、無賭博、無吸毒,在經過不少於5次的貸前培訓之後,無需其他抵押物,就可以在7日之內獲得信用貸款,農信社無正當理由不能拒絕放貸。再次貸款還可以超過2萬元限制,只要不違約,授信一般不低於10年,長期有效。

  “將貸款利率定價權交給農民”,是指只要農民每月按時還息,到期按時還本,農信社就將利息收入的一部分作為誠信獎勵金退還給農民,這相當於農民可以通過自己的借貸行為取得較低的借款利息。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副主任陳奎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戶向農信社貸款,一般都是按月息千分之十二來簽合同,如果農戶每個月按時還款並在到期時按時還本,信用社就將利息的千分之三點九退給客戶作為誠信獎勵金,農戶的實際月利息就是千分之八點一,屬於農民負擔得起的範疇。誠信獎勵金制度大大提升了農民的還款積極性,這是海南農信社將不良貸款率始終維持在較低水準的法寶之一。

  除了農信社自身的改革,農村小額貸款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多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都將小額貸款促農增收列入為民辦實事十大工程。2010年省政府出臺《海南省農民小額貸款貼息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海南省支援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把農民小額貸款上升為政府戰略,現在海南省的很多鄉鎮,10萬元以下的貸款基本能夠享受全貼息。

  吳偉雄説,小額貸款的政府貼息,是“很划算”的事情。有人算過一筆賬,政府每貼息1元錢,就能撬動44元的小額貸款。“小額信貸是政府的民生工程,它為農民帶來的好處和創造的實際産值,遠大於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投資。貸款調動了農民生産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民收益和生活水準,同時開拓了廣大的農村金融市場。”

  當“泥腿子”銀行家

  “穿皮鞋到田裏去給農民放貸款肯定做不好,‘泥腿子’銀行家才能做好農村金融。”吳偉雄在博鰲亞洲論壇普惠金融分論壇上説。海南省農信社小額信貸模式的成功運作,很大程度上,就因為有一群業務素質較高,受農民歡迎的“泥腿子”銀行家——基層小額信貸技術員。

  為了實地了解小額信貸技術員工作情況,記者同農信社的熊美果一起驅車兩個多小時,翻過幾座山頭,來到了三亞市毛公山深處的抱安村。這裡算得上是中國南海邊最邊遠的村鎮,村子所在的山頭屬於生態保護區,不能隨意開墾農田,農業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2011年,熊美果來到村裏調查,根據村裏情況,幫助村書記張永才確定成立養蜂合作社,併發放貸款組織村民養蜜蜂,改變了全村人幾乎全靠生態補償款過日子的狀態。現在,合作社已經有50多個社員,帶動村裏100多戶農民利用天然環境養蜂,還置辦了一整套蜂蜜消毒、提純和包裝設備,生産成品蜂蜜。

  “村子離縣城幾十里山路,開車來回一趟少説也要半天時間,更別説騎電動車了,真沒想到小熊會主動到府幫助找項目、放貸款,三兩天就來一趟,跟農戶聊天,還幫著幹活兒。”張永才説,在村裏人心裏,小額信貸技術員就跟村幹部一樣。

  像熊美果這樣的信貸員,農信社一共有540多名,幾乎都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他們組成了一支基層小額信貸技術員隊伍,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戶的貸款需求,服務到府。

  為了規範貸款行為,降低因信貸員人為原因造成的不良貸款,農信社在小額信貸技術員和貸款審批管理上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堅持貸款業務量與效益並重。

  “小額信貸技術員是貸款的直接發放人,手裏掌握著幾十萬、上百萬的貸款權,管理不嚴容易成為腐敗的溫床。”海南省農信社微宣部負責人劉楠説。為此,海南省農信社建立了嚴格的制度,執行“不喝客戶一口水、不抽客戶一支煙、不拿客戶一分錢”的“三不”原則,禁止以金錢換貸款、以貸款吃拿卡要的現象。

  “一個業績不錯的小額信貸員違規收了400元‘感謝費’,第二天就託人送還了,時隔3年被舉報後,還是被小額信貸總部處以1萬元罰款。”三亞農商銀行副主任申紅光告訴記者,嚴格的制度約束和崗前培訓是抑制腐敗放貸的關鍵,小額信貸員要形成“不想拿也不敢拿”的習慣。

  在貸款審批監管方面,海南省農信社聯合社創立了“魚咬尾”制度。對每一筆貸款,信貸員實行3至5人聯保,A監督B,B監督C,C監督A,順次監督,避免假名、借名貸款。信貸員既發放貸款,又要監督別人,同時也接受監督;分支經理對轄區所有信貸員的放貸行為負責,再上一道保護鎖。

  據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小額信貸總部副主任曾雪介紹,信貸員、監督員與分支經理按照60%、20%、20%的比例承擔責任和貸款收益,信貸員的工資全部由電腦直接計算,並向所有員工公開。

  “魚咬尾”制度聽起來複雜,但實際上節約了貸款時間。“過去對一筆貸款申請,先是鄉鎮信貸員開會審核,再寫報告到縣裏去審,這兩道手續大概要走一個月,等貸款批下來,農忙也過去了,時間都荒廢在走程式上。現在信貸技術員相互監督,簡化了貸款程式。7天內農民就能拿到錢。”吳偉雄説。

  農村金融大有可為

  在採訪中,記者多次詢問一個問題:海南小額貸款這種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這些經驗是否具有可複製性?吳偉雄肯定地説:海南這些經驗來自實踐,也經受了實踐檢驗,證明是符合實際的、可行的。“小額信貸的主要目的是服務農村發展,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的支援是必要的、重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違背市場規律,做賠本買賣。現在,我們的小額貸款業務不但不虧本,還能賺錢,因而它是可持續的。”

  據吳偉雄介紹,海南省農信社從2007年開始做農民小額貸款,當時虧損12.48億元,到2014年為盈利11.3億元,存款額從96億元增長到988億元,貸款從53億元上升為662億元,不良貸款率從88.2%下降為4.92%。海南省農信社脫去全國最後一家改制、最後一家掛牌、資産品質最差、歷史包袱最重等多個“倒數第一”的帽子,成為海南省銀行業中網點最多、覆蓋範圍最廣、服務群體最大的銀行,貸款覆蓋海南省56.7%的農戶,為支援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只要順應市場規律,依照農村的發展實際設計産品和制度,就算沒了政府貼息,農村小額貸款一樣可以蓬勃發展,可以賺錢,農民小額貸款、農村金融大有可為。”吳偉雄説。

  通過小額貸款業務的發展,海南省農信社建立了良好的商業信譽,取得了農民、商戶、政府和企業的信任,業務範圍不斷擴大。小額信貸技術員黎銳告訴記者,她所服務的近百家農戶,一提到存錢,首先想到的就是農信社,在他們心中,農信社就是農民自己的銀行。現在農信社憑藉良好的信譽,吸引了許多大額存款、貸款業務主動到府尋求合作。

  2011年,海南省農信社挑起了在全省22個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建立標準物理網點的重擔。2013年10月,農信社實現了空白鄉鎮金融網點全覆蓋。如今,海南省農信社擁有網點432個,遍及全省各個鄉鎮,自助服務終端已經遍佈城區和農村。“事實證明,農村金融市場是需要培育的,誰先進來,誰就搶佔了發展先機。”吳偉雄説。

  “作為一家商業機構,我們也有危機感。如果有一天政府貼息沒有了,或者是有其他銀行降低利率侵蝕我們的業務,農信社要有自己的優勢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莫敏説。為此,海南省農信社苦練“內功”,深化改革,拓展金融業務,建立現代銀行管理和運營體系,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推動農村金融業務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中不斷創新,農信社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吳偉雄充滿信心地説。他表示,海南省農信社並不滿足於現在的成績,正不斷加大創新和改革力度,適應農村金融發展的新形勢。(經濟日報記者 張 磊 何 偉 禹 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