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客、創業並不同

  • 發佈時間:2015-07-23 04:29:36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 舒抒

  對於創客,市面上存在太多誤讀。“創客”這一稱謂來源於英語“Maker”一詞,美國“創客運動”發起人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曾注解,創客意指熱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人群。然而,作為一個舶來品,創客在中國卻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意義。

  首先,創客並不等於創業者,兩者甚至並無任何包含關係,這或許是讓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誤讀。2014年首屆白宮創客嘉年華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參觀了3D煎餅印表機、長頸鹿機器人、可攜帶的房子等五花八門的創意産品,這些聽起來有點“不靠譜”的發明,來自全美各州的學生、工程師、企業家等各類人群,全無年齡和教育程度的限制。

  事實上,創客可以是在自家車庫叮叮噹當搞發明的小學生,也可以是哈佛大學男生宿舍裏研發“刷臉”網站(Facemash),也就是Facebook(臉書)雛形的馬克·扎克伯格。然而,“刷臉”時期的扎克伯格和“臉書”時代的扎克伯格最大的差別,是前者只需埋頭網際網路研發,後者除了技術,還必須關心商業利潤。宿舍裏的他是創客,開公司的他是創業者。而創業者的首要任務,是把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

  此外,比之創客,創業者還要多擔一層“心事”:如何管理好團隊的一眾幹將。這也是為何,國內的創客更適合被稱為創業者。創造發明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但創業卻是一個團隊風險與榮辱共擔。在眼下這一波創業潮中,以網際網路技術為首的科技領域成為主火力點。科技創業者大多為理工科背景,面對事業起步後,團隊人數和公司業務同步幾何式的增長,如何演繹管理的藝術成為他們不得不應對的挑戰。

  那麼創業者需要提前掌握管理技能,以備不時之需嗎?公司在短短幾個月內迅速壯大,談到管理頗有一番見地的金證濟蒼認為,後期摸索企業管理對創業者來説相當有必要。“書本不會告訴你一切,現實才會”。在他看來,系統的管理學知識能夠提高創業者自身的思維格局,但是公司成立後,在現實中摸爬滾打的探索,無可替代。

  相比之下,在海外,創客要做的事情似乎更純粹一些。在白宮“創客嘉年華”的官網上,不難發現參加這個“國家級創客大會”的創客沒有太多“高精尖”。在網站連結的創客案例裏,有用不銹鋼杯子和薄荷糖鐵盒組裝爐具的,有把玩具車改裝成自動駕駛攝影車的,甚至把西瓜挖空雕刻成鯊魚牙齒,裏面擺上五彩繽紛的水果也被算作創客行為。

  烹飪技術冠絕全球的中國人可能無法理解如此“接地氣”的洋創客,但事實上,真正的創客文化(Maker Culture)就是一個上能承載尖端科技,腹能包容能工巧匠,下能接納民間奇人的隨性文化,並未被賦予實用化、産業化的涵義。就像金證濟蒼所説的,美國的創業者更專注于達成理想的成就感,他們更接近“創客”的真正內涵,去實踐新想法。中國不是沒有創客,只是大部分人誤把實踐“科技創意産業化”的創業者,當作了創客。

  可以説,創客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單身貴族,但創業者卻是拖家帶口的“苦勞力”,要帶著團隊眾人打拼,更要思考未來的可持續性。當還在創業“迷城”外躍躍欲試的人們,糾結著“究竟是核心技術重要,還是創新思維重要時”,城內的過來人已經參透原來“人”才是創業之本。

  即使“英明神武”如已故的蘋果公司前CEO史蒂夫·喬布斯,也是考慮多時後,最終選擇蒂姆·庫克接班。擇人之難,對初出茅廬的創業者,或是功成名就的企業家,都是平等的,也是創客轉型為創業者的必經之路。金證濟蒼回憶,迄今為止遇到過最大的坎,就是説服本土尖端人才加入公司。他説自己初回上海時,人脈稀薄,想讓業內最厲害的人才,心甘情願加入一個籍籍無名的新公司,光有錢構不成吸引力,技術平臺和公司未來的無限可能,才是技術精英們最關心的。

  一位參加創客大會的創業者告訴記者,大會結束後,不少“埋伏”在現場的投資人立刻找到府來,於是大家便在會場樓下的茶座“續攤”,談創業,更談投資。方凡凡就有感而發,他説創業的大環境正空前變好,公司註冊制改革,銀行貸款利率下調,投融資成本降低,天使投資不斷涌現,“動不動就投個三五百萬”,這些無不都是中國創業者處於近十年來最好時期的佐證。

  創業者逐漸步入好時代,創客的誤區又將何時扭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