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州加碼外貿新業態

  • 發佈時間:2015-07-21 15:29:51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廣州市商務委主任 肖振宇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務院今年2月出臺的《關於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將創新商業模式和貿易業態作為新時期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外貿新業態是伴隨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市場需求變化、産業轉型升級而産生的新商業模式。與傳統貿易業態相比,新業態能更好地適應新的市場趨勢、抵禦經濟風險,對經濟平穩運作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是近年來外貿的重要發展方向。

  在經濟新常態下,廣州大力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融資租賃、保稅貿易、旅遊購物、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激發新動力,構築新的外貿比較和競爭優勢,使外貿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廣州發展外貿新業態意義重大

  實現外貿持續快速增長。創新是外貿持續健康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後,廣州大力推動外貿領域改革和創新,推動營商環境和做事規則與國際接軌,激發了外貿增長的巨大潛力。2001年~2010年間,廣州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18.2%,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7.2%。受國際金融危機後外需不振影響,2011-2013年間,廣州進出口年均增速僅1.2%,其中出口年均增速僅為5.5%。2014年以來,廣州推動新業態加速發展,其在外貿增長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2014年當年,廣州出口重現15.8%的高增速,其中跨境電商、保稅貿易、市場採購等新業態進出口額增長近1倍,佔全市進出口總值的17.4%,比2013年上升7.8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在新業態出口增長2.4倍的拉動下,廣州外貿出口增速達到29.8%,進出口增速8.8%,大大高於全省、全國水準。

  增創企業國際競爭優勢。新常態下,我國的傳統外貿企業所依賴的低人力成本、低生産成本要素驅動優勢已基本消失。目前,廣州傳統外貿企業面臨著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不振、用工成本上漲、匯率波動、原材料價格波動、融資難融資貴等一系列問題。通過發展外貿新業態,推動生産性企業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參與國際競爭,例如通過發展跨境電商,促進企業利用“網際網路+外貿”實現優進優出,擴展海外行銷和進口渠道,擴大國內消費,增加就業機會;通過培育為中小企業進出口服務的外貿綜合服務體,降低中小外貿企業的人力、融資、通關等成本;通過發展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新業態,創新企業融資方式,拓展企業融資渠道,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是新常態下解決外貿企業經營困難、增創企業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方式。

  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對外貿易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但其發展歸根到底植根于地區的産業發展水準。國際貿易中單純的加工製造和基礎服務處於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低端,近年來已越來越難適應激烈競爭且日新月異的外貿新形勢。但同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進行,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知識化趨勢不斷增強,為傳統産業實現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機遇。借助新技術、新業態,越來越多的傳統産業和企業加入了主動創新商業模式和服務形態、拓展專業化高端化服務的行列。這其中以跨境電商的表現最為突出,不少傳統加工企業和外貿企業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將傳統業務與跨境電商相結合,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拓展市場、增加服務附加值,取得明顯成效。今年上半年,廣州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28.5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額的一倍多,在全國七個試點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年有望超過50億元。此外,融資租賃、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也日益成為外經貿發展的重要推手。

  新業態發展中的問題亟需解決

  儘管廣州的外貿新業態取得長足發展,但一些新問題的隨之浮現,需要在下一步發展中加以注意解決。

  新業態發展平臺還需完善。外貿新業態崛起速度很快,但配套的發展平臺建設相對滯後。以跨境電商為例,一方面,廣州公共服務平臺功能仍有待完善,平臺建設速度與業態創新、企業需求的新動向不能完全匹配;另一方面,與跨境電商特點相適應的通關監管體系仍未完全構建,企業開展電商業務流程有待進一步優化。又以保稅貿易為例,廣州目前5個海關特殊監管區是保稅貿易發展的主要載體,但各監管區功能不同、圍網建設及資訊平臺建設滯後,對保稅貿易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傳統業態與新業態的融合有待加強。為適應新的發展趨勢,不少傳統業態企業紛紛“試水”新業態。如傳統百貨企業建立網上商店、發展跨境電商,向“線上展示+線下體驗”O2O發展模式轉變;傳統外貿企業從代理出口向外貿全産業鏈延伸,向生産企業提供融資、物流、通關、收款等“一條龍”服務,等等。但是,在轉型過程中,部分傳統業態企業對原有路徑依賴較深,新業態的發展模式往往與市場需求不符,有些百貨企業的網店的用戶體驗不佳;有些企業進口大型機電設備時對融資租賃的優勢還不了解,利用率較低。傳統業態與新業態的融合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新業態扶持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強。政府對新業態的扶持涉及産業政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才培訓等多個領域。目前,廣州已對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等部分新業態出臺專項扶持政策,但就整個新業態發展的總體框架性的支援政策而言,政策協同力度不足,而且也無法對經濟發展中不斷涌現的更多新業態作出有效、及時的扶持。此外,廣州部分區雖已向國家爭取到有利於新業態發展的創新舉措,但還有一些政策沒有落地,創新優勢難以發揮,新業態發展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援。

  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的路徑再思考

  《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提出,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商業模式和貿易業態,整合新的競爭優勢,增強外貿發展的內生動力,是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基本原則之一。廣州將緊緊圍繞這一原則,繼續大力推動外貿新業態發展,使新業態成為廣州外貿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新動力。

  圍繞國家發展戰略推動新業態發展。新常態下,廣州必須用好國家一系列新的發展戰略,加快新業態發展速度。一是結合“網際網路+”發展趨勢,推動跨境電商企業鞏固零售出口業務優勢,拓展直購進口、網購保稅進口、特殊區域出口業務,探索發展O2O運營模式,做大跨境電商企業的交易規模;推動傳統外貿企業與跨境電商企業對接,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國際市場。二是利用自貿試驗區優勢,加快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優化通關流程、減少通關時間和成本,提升融資租賃、保稅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發展的比較優勢;支援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利用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政策優勢,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為中小微生産型外貿企業打造融資平臺,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圍繞“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將“廣州製造”和“廣州服務”推向世界,組織更多企業向東盟、中東、非洲等地區開展旅遊購物商品出口,推動“廣州廣貨”走向新興市場;結合“中國製造2025”宏圖,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準,促進廣州優勢産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推動廣州高端裝備、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和服務型製造産品及其增值性服務走向新興市場。

  完善平臺建設。結合廣州市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打造適合新業態發展的園區和服務平臺。一是依託廣州南部的南沙自貿試驗區和海港,北部空港經濟區,以及東部廣州科學城、中新知識城和國際生物島等發展平臺,進一步整合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為保稅貿易、轉机貿易和旅遊購物企業發展創造條件。二是依託南沙自貿試驗區、機場綜保區、琶洲電商總部區、狀元谷電子商務産業園等區域建設跨境電商示範園區,推動各區建設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跨境電商産業園,打造有競爭力的跨境電商産業集聚區;對廣州跨境電商企業到境外建設或租用海外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三是完善新業態服務平臺建設,抓緊建設廣州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廣州跨境電商信用體系;解決徵信系統接入、登記公示等融資租賃經營環境問題;支援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完善提升線上平臺服務功能,在此基礎上促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與跨境電商、內外貿結合專業市場合作對接。

  著力培育及引進一批新業態領軍企業。

  一是加強對南沙自貿區、中新知識城等高端載體的投資營商環境的宣傳,推動更多融資租賃、保稅物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領軍企業落戶。二是運用和推廣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成果,進一步簡化跨境電商從業主體備案登記手續;研究制定相關標準,培育跨境電商各環節龍頭企業;吸引境內外知名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在廣州投資發展。三是推動更多有條件的專業市場申報商務部重點培養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鼓勵更多專業市場向內外貿一體化轉型發展,以此推動旅遊購物商品出口發展。四是加強對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更多傳統一般貿易企業向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轉型。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的外貿新業態發展環境,離不開海關、檢驗檢疫、外管、財政、稅務等部門及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援,廣州市商務委將積極協同、配合相關部門,為新業態企業提供優質的政務服務。一是出臺扶持政策,出臺促進飛機租賃、船舶租賃、大型海空設備租賃、醫療設備租賃等在南沙自貿試驗區集聚發展的扶持政策;對外貿綜合服務試點企業給予優先辦理退稅、海關通關便利、檢驗檢疫通關便利等扶持政策,支援新業態企業集聚發展、做大做強。二是優化通關環境,為飛機及發動機、船舶等租賃,以及保稅維修、轉口貿易、全球配送等新業務拓展提供便捷高效的通關政策和環境,為融資租賃和保稅物流企業提供個性化指導和通關服務。三是繼續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各環節政策創新和流程優化,儘快構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的監管和服務體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