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股市壓垮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

  • 發佈時間:2015-07-21 10:31:49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證券記者 胡春春

  你可能不相信,在上半年全民理財的背景下,一批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正在快速消亡。以諾亞為首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們,或許正面臨這個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分化。

  “包銷”之痛

  隨著2003年諾亞財富創立,國內第三方理財市場開始快速發展。2008年-2010年前後,宜信、大唐、恒天、錦安等財富管理公司相繼興起,開始了一場第三方理財市場的饕餮盛宴。

  彼時,大大小小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不斷現身。據行業人士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市場上叫得上名字的、具有一定業務規模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超過1000家,更不要説還存在大量具有第三方財富管理業務性質的私募、投資公司了。

  或許是曾經繁盛時期的日子太好過,在如今市場驟變、政策頻出的背景下,很多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似乎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金證券》記者了解到,除了幾家創建較早,規模較大、轉型及時的公司外,大部分第三方財富公司仍固守傳統的業務模式。他們大多從熟悉的信託公司或産品基金經理處拿到産品進行包銷,再依據産品收益優劣,銷售情況好壞抽取不同的佣金。

  市場最好的時候,每一單産品的包銷就能抽取1-3個點的佣金,而每單包銷規模都至少在千萬左右。一年銷售幾個産品,就能輕鬆獲得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收益。

  然而近年來,這一運作模式已經漸露艱難。讓人想不到的是,壓倒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今年上半年人人追捧的大牛市行情。

  溫水煮青蛙

  這些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包銷的産品大多是固收類産品,在行業類又被稱為“標準化”産品。

  這樣的銷售對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而言,只要手上有幾個金主就能順利實現銷售,且一部分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甚至不是做直銷,而是將拿到的産品批發給當地區域的第三方財富銷售或線上渠道的財富銷售。

  可以説這一業務模式對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的素質、理財産品經理、理財服務的要求都不高。

  如同溫水煮青蛙。在證券市場不好的時候,固收産品的收益水準尚能吸引投資者。但是在大牛市下,固收産品顯然再難滿足投資者的收益心理線。而此時,雖經歷過多年發展,但是大部分第三方財富公司已經失去了做産品和做市場的能力。

  接受《金證券》記者採訪的錦安財富控股集團華東區副總經理姚辰也講述了,今年不斷有同行退出第三方理財市場或直接關閉的現象。他稱,轉型成功的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壓縮固收等標準化産品,擴大股權類産品的銷售。

  “拿我們來説,今年調整後,股權類、浮動收益類的産品佔比超過60%。”姚辰告訴《金證券》記者。但6月後股市的暴跌,則讓這些一向以“穩健”著稱的第三方理財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上線的壓力

  拋開行業本身競爭激烈不談,另一個“擠壓”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生存空間的原因,可能來自它的産品上線——信託公司。據了解,越來越多的信託謀劃在地方設立分支機構。

  “去年信託公司還大比例依靠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進行銷售,但是今年這個需求明顯降低。拿南京來説,今年新增的信託分支機構包括方正東亞信託、川信信託等,而此前已經進駐的還有平安信託、中航信託、長安信託等。”姚辰對《金證券》記者説。

  信託方面人士則稱,今年信託在給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分銷的産品上開始縮減。

  “一些信託公司會把收益不高、存在一定風險的産品撥給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銷售,這個情況可以説增加了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的銷售風險。上個月上海一家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就因為長期拿到的都是房地産信託項目,銷售艱難,最終老闆退出了第三方理財市場。”上述信託方面人士對《金證券》表示。

  姚辰表示,雖然目前並未有今年上半年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業績的具體數據,無法統計有多少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倒閉或退出,但今年確實是行業嚴重分化的一年。

  競爭力考驗

  有業內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人士表示,第三方次財富管理公司要想長久生存下去,一要有自己的客戶,二要有特色産品,三要有素質很高的理財産品經理。

  “如果不能達到領頭羊的水準,又沒有做創新業務的能力,想要生存下去,只能在幫助客戶進行有效資産配置和服務方面下工夫。”他對《金證券》記者補充説,一些正在求生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也在試圖和券商、信託共同發起産品,掌握産品發行和分銷的主動權。

  上述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人士亦提醒,由於今年業內不斷傳出第三方財富管理倒下或退出行業的消息,投資者應該注意關注,避免購買的理財産品出現損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