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石漠化山區變成聚寶盆

  • 發佈時間:2015-07-21 06:34:32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石漠化被學術界稱為地球的“皮膚癌”,是造成岩溶地區經濟社會貧困落後的直接因素。晴隆縣馬場鄉馬場村在貴州省第五輪農村改革試驗中,以“石漠化地區生態農業建設”為試驗主題,強化生態“底線思維”,因地制宜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有效治理石漠化,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把石山地區變成聚寶盆,在石漠化山區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社會進步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立足實際找到“合腳鞋子”

  馬場村距晴隆縣城30公里,國土面積10.52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組,1041戶4220人,其中勞動力3117人。全村海拔在850—1400米之間,地形起伏較大、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喀斯特地貌突出,屬貧窮落後的重度石漠化山區。

  窮則思變,找一雙“合腳的鞋子”是關鍵。馬場村以省第五輪農村改革試驗試點為契機,多次邀請省、州、縣有關專家實地調研“開藥方”,集思廣益、廣泛徵求群眾意見,按照“石漠化地區生態農業建設”試驗要求,明確提出把草地生態畜牧業作為全村經濟發展、生態治理和助農增收的主導産業。通過村組幹部進村入戶開展宣傳,幫群眾算經濟賬,把政策講明、道理講透、好處講清,種草養羊逐漸得到農戶的支援和認同,“像養豬一樣養羊,像種糧一樣種草”蔚然成風。

  找到了“合腳的鞋子”,馬場村穿著這雙“鞋”致富“快跑”。截至2014年末,全村共發展舍飼養羊戶429戶,羊存欄9870隻,養羊戶戶均收入3.85萬元,收入最高戶達86.8萬元。全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140元,僅此一項,提前達到並超過小康每人平均水準。草地生態畜牧業的發展還促進了土地流轉,部分農戶獲得了土地租金、股金和打工薪金。

  優惠政策夯實發展基礎

  馬場村堅持需求導向,穩住發展“陣腳”,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按標準修建羊圈並通過驗收的養殖戶補助4000元;對標準化養殖戶補助羊舍建設費1萬元;對養殖場、個體農戶年養羊數量達1000隻以上的補助羊舍建設費20萬元以上;對2012年實施退耕還草的農戶給予每畝239元的補助;協助養羊農戶向信用聯社貸款3—5萬元用於購買基礎母羊,政府貼息2年;養殖場、個體農戶年養羊數量達1000隻以上的,可享受60萬元以上貸款貼息。政策組合拳之後,草場變寬了、羊群變大了、基礎變牢了。

  目前已建成全省最大的貝佳山種羊基地及胚胎移植中心、標準養殖示範小區、育肥場等産業區5個;建成草場公路22公里,新建小水池、水窖84個,結合退耕還草項目建成人工草地3700畝,為進一步壯大草地生態畜牧業築牢了堅實的基礎。

  守牢底線兩個效益凸顯

  馬場村堅持守底線志比金堅,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不動搖,持之以恒,實行退耕還草,進行合理載畜,牧草四季常青,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經測算,該村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以來,全村每年每畝25度以上的坡耕地減少泥沙流失1.26噸,15度以上的坡耕地減少泥沙流失0.62噸,人工草地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2%,改良草地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0.8%,石漠化蔓延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當地“滿山遍野都是溝,四處都是光石頭”的惡劣生態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裸山、荒山、石旮旯山華麗轉身為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隨著草地生態畜牧業的大發展以及配套環境的改善,村民看到了農業綠色化的美好前景。原來全村70%以上的農民外出務工,甚至有的全家老幼全部出門,連“386199”部隊都不存在了,是典型的“空心村”、“空巢村”、“留守村”。現在外出務工農民紛紛收拾行囊返鄉就業、創業,返鄉率達90%以上。不僅實現了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而且解決了“空心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和諧村、幸福村。

  如今走進馬場村的山間地頭、家裏院外,處處活躍著年輕人的身影,昔日典型的“留守村”、“空巢村”、“空心村”因年輕人的回歸,再次恢復了活力與生機。

  (通訊員 李潔鋒 李淩霄 江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