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還田仍是主流方向發電虧損急需扶持

  • 發佈時間:2015-07-21 03:33:1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安徽省廬江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

  本報記者楊丹丹

  隨著近年來農作物秸稈禁燒政策的大力實施,糧食主産區安徽省不斷尋求秸稈綜合利用的出路。在該省雙季稻面積最大的廬江縣,每年水稻秸稈産量100萬噸左右。那麼,該縣是如何為秸稈找出路的?記者一探究竟。

  秸稈利用是件頗費力氣的事——90%的秸稈被簡單還田

  “目前,秸稈還田還是我們的主攻方向。”廬江縣農委副主任鄧本宜介紹説,如果不就地還田,想通過電廠或其他方式回收利用解決秸稈問題是沒有出路的。他説,以廬江縣為例,他們全年水稻秸稈的産量在100萬噸左右,而電廠的消化能力不超過總量的10%。而且從電廠自身效益的角度來説,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或項目是不划算的。

  “目前,廬江縣的秸稈利用90%是還田,剩下的靠飼料廠、電廠等消化。”鄧本宜説,秸稈離田是一件頗費力氣的事。首先打捆的隊伍、機械少;二是農田設施限制多,打捆機下到一家一戶的分散田地不適應;三是沒有長時間的茬口和時間開展打捆作業;四是收集運輸成本高;最後還需要連續的晴好天氣。這些條件缺一不可。若想要解決秸稈回收的難題,需要培育專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同時選擇規模種植戶進行合作,電廠和收儲點要在鄉鎮就近設秸稈堆放點。

  “推廣秸稈還田,是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徑。”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員吳文革説,他們今年通過組建秸稈還田關鍵技術攻關團隊,在機械化收割和秸稈粉碎一體化作業、機耕旋埋秸稈方式方法、水肥耦合促進秸稈腐解機理以及秸稈還田條件下肥料減量化技術等取得突破,在廬江等水稻主産區試行推廣效果好。

  成本高企致秸稈發電虧損——期盼政府發放補貼,保護企業積極性

  廬江縣凱迪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利用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發電的新能源電廠。它是以秸稈、稻殼、樹根、樹皮等農林廢棄物為燃料發電,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在料場經過破碎加工後通過運輸皮帶送到鍋爐進行燃燒,鍋爐産生的蒸汽帶動汽輪發電機發電,然後輸送到國家電網。

  記者在這家公司的儲物庫裏看到,堆放的打捆秸稈露天擺放著。工作人員介紹説,有不少還是去年回收的,還沒來得及消化。

  “我們公司是從2012年開始進行秸稈回收利用,但是第一年就虧了不少錢。”總經理錢正兵説,稻殼回收的價格是一毛二一大卡,而秸稈回收則是兩毛多一大卡。以2012年算,他們1噸秸稈回收利用的成本約500塊,而其他原料只有200塊。而且秸稈與其他原料相比,熱值較低。

  “前幾年我們都是充滿熱情地來做這個事,但在實踐中發現很難,積極性也有所消退。今年起,省政府還出臺了補貼政策,每回收1噸秸稈補貼50元。但在實際中調動電廠積極性的作用依然微乎其微。”錢正兵説,虧損的環節主要“輸”在運輸、人工成本。

  由於秸稈分散在不同鄉鎮的不同田塊,他們投資了上千萬購買了十幾臺進口的大型打捆機去全縣範圍內的農田去打捆回收。雇勞動力搬運秸稈離田及打捆的費用遠遠高出了秸稈回收利用的價格。加上時間要求較短,勞動力難於尋找以及車輛運輸等成本,將散落在田間且如此巨量的秸稈打捆搬運至電廠成為“天價”。

  即便從市場角度來看也不划算,凱迪電廠被行政分派了10萬噸的秸稈回收任務。錢正兵説,他們在鄉鎮集中設了三個回收點。農民送秸稈到點的回收價格是160元每噸,直接送到廠的價格則是280元每噸。大體量、小收益讓前來送秸稈的農民覺得不值當。

  買機器、雇人,大體量、小收益致産業各方積極性不高

  ——秸稈回收“吃力不討好”讓農民望而卻步

  凱迪電廠燃料負責人居建平説,秸稈回收政府引導是關鍵。禁燒讓秸稈離田是一件好事,但在實際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機械不配套問題,打捆機作為新型農機産品,在操作中容易卡殼,技術工藝上還需改進。還有缺人的問題,最好有專業的秸稈回收經紀人來做這個事,單純靠農民或電廠很難完成秸稈回收利用。

  居建平説,從2012年到今年,他們不斷地探索秸稈回收,還是有進步的。首先改進了壓塊設備,從以前的一車11噸提高到了一車15噸,運費下降了40%;壓縮了操作環節,使回收成本從以前一噸400元下降到350元。但這些成本壓縮離盈利還有一定距離。“我們算過賬,只有把秸稈回收的成本下降到每噸220元左右,才能維持我們企業的發展。”居建平坦言。

  在廬江縣農村,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農民是否願意把秸稈回收賣錢,得到的結果均是否定。

  “普通農民也就幾畝田,産生的秸稈也不過千把斤,誰會花這麼大精力去回收秸稈。”種糧大戶潘英九説,表面上把秸稈回收賣錢是個好事,但操作起來很複雜。秸稈體積龐大,若不打捆壓縮,卡車裝滿最多也就千把斤。所以必須要壓縮、加工,這樣牽扯的環節太多,還要買機器,還要雇人力,這樣一來投入的成本又太高了,回收是一件“得不償失”的活兒。所以即便是他這樣的種糧大戶,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寧願不要一分錢讓別人免費運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