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金融時報文:經濟下行底部大體成型
- 發佈時間:2015-07-18 12:40: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週三,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作數據,核心指標GDP同比增速達7%。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為7%,二季度GDP各方曾普遍預計會低於7%,結果二季度繼續保持了7%的增速,從而確保了上半年7%的經濟增速預調控目標如期實現。
就上半年7%的經濟增速,國內外主流輿論均持肯定態度。但國內外亦都有對7%表達懷疑的雜音,似乎統計部門在其中做了手腳。這種懷疑的雜音似乎在國內的網路上更多一些。
不論採用何種統計方法,亦不分國內國外,統計誤差總是不可避免的。但從這幾年國內的統計數據看,有一個事實頗具説服力,即國家每年都會在下半年修正上一年的GDP數據,連續數年,這樣的修正都是增加GDP的總量而不是相反。
有人説,中國上半年7%的經濟增速中,三成動力來自金融業的增幅。還有人説,中國股市為上半年GDP增速貢獻了0.5個百分點。其言外之意,假如沒有股市的紅火,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速至多只有6.5%甚至更低。筆者的看法是,“三成動力説”因為是定性描述,很難辨其“成色”幾何?而“貢獻了0.5個百分點”好歹算是定量之表述,應當有一定可信度。
如果把視線聚焦于上海,金融業的增速對上海上半年經濟增速的貢獻率超過六成以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年首季,上海經濟增速始終處於全國墊底位置,今年二季度終於與全國增速持平,尤其是上海上半年稅收增幅比全國均數高出令人嫉妒的16.1個百分點,若不是股市及整個資本市場持續紅火,憑上海結構調整之現狀,的確是尚難做到的。
股市紅火,資本市場整體性活躍,固然在中國最需要拿數字説話的關鍵時刻,為提振經濟信心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正能量,但這可不是“天幫忙”,而是“人努力”,是資本市場發展運作到一定階段後所積累能量的一次多層面、大範圍、長時段的釋放。它恰好再次見證了中國經濟分佈面廣、門類齊全、發展總體上比較均衡、因而迴旋餘地就大的客觀事實。拿民間的老話講,就叫“山不轉水轉”抑或“東方不亮西方亮”。
具體分析前兩個季度的經濟運作態勢,二季度的7%很可能帶有拐點意義。細讀上半年統計數據不難發現,從4月份起,投資、消費、外貿“三駕馬車”都開始呈現觸底反彈態勢。其中,消費拉動增長的貢獻率首次上升至六成,比去年同期躍升達5個百分點,尤其使人欣慰。其次,第三産業佔比繼續上升,私營經濟增長再度活躍,由“網際網路+”牽引的新業態、新産品、新服務、新商業模式正在眾多行業與領域孕育形成。所有這些人們往往未必在意的新變化,正在共同構築著“新常態”賴以成型的所必需的寬厚底部。
“新常態”的提法從問世到開始為此築底,時間上不過一年有餘。需要指出的是,7%的增速並非某些人和某些學界人士所理解的“新常態”之“數字底”。由過往三十餘年主要追求量的增長,到如今開始追求有品質的增長,才是我們自身包括世界期待中國經濟運作轉入“新常態”的“數字底”。這個“數字底”今年被劃定在7%左右,未來有可能提升至更高……筆者作此判斷並非出於盲目樂觀,而是基於高鐵、核電、生物醫療、軟體及資訊産業以及其他一系列新産業、新服務,要整體取代過剩的鋼鐵、水泥等,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就現狀看,目前“新換舊”雖已結出首批成果,但就整體而言尚處於“青黃不接”之狀態。
中國經濟多年來一直有個“前低後高”的運作規律,全年目標增速為7%,上半年已達到了7%,又因各項綜合性穩增長措施剛開始發揮作用,故而寄望下半年“保七”乃至“略大於七”應該符合邏輯而非妄想。果如此,到今年年底抑或明年年初,國人對中國經濟會不會出大問題的焦慮心情,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釋放。由是,國人對“新常態”本身的豐富內涵和“結構重於數量”的認知境界,也將變得更加清晰和開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