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創新多樣態休閒農業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7-18 03:31:37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休閒農業,是一種新型産業形態和消費業態。它對新常態背景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一、二、三産業融通互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期綜合展示重慶市在探索休閒農業發展中的一些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工作。將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新興産業進行培育打造。在“高水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效率管理”的思路指引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成為聯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改善的紐帶,成為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成果的示範展示平臺。
結合高山生態扶貧——
發揮休閒農業帶動優勢
2014年,重慶啟動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50萬人”,具體任務是:2013年啟動20萬人,2014年啟動15萬人,2015年啟動15萬人,到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搬遷任務。
推動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將民生實事推進與休閒農業發展相結合,發展多形態的休閒農業模式,就是要充分發揮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輻射帶動作用,將搬遷地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一是人口下山。鼓勵居住在深山高寒邊遠地區、重要生態修復保護區、生産生活基礎條件難以完善地區的農戶,自願選擇轉戶進城、相對集中安置、旅遊安置、五保戶集中供養以及投親靠友、異地安置等多種形式搬遷下山。制定了政府補一點、“地票”攢一點、農戶出一點“三個一點”的搬遷安置投入政策,市裏按每人8000元落實到區縣,由區縣根據搬遷對象貧困程度、安置條件的不同實行差異化補助。突出抓好相對集中安置,以城鎮郊區、産業園區、景區周邊、農村集鎮為重點,採取統一規劃佈局、統一用地調配、統一房屋風貌設計、統一配套基礎設施、統一竣工驗收及分戶單建和聯戶共建相結合的“五統一建”模式,建設集中安置點。
二是産業上山。由遷入地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農戶退出耕地、土地流轉等方式,妥善解決農業安置搬遷戶“菜園地”等生産用地。對規模在100人以上的搬遷農戶集中點所在村,引導發展1~2個主導産業,形成“一村一品”、“一主多業”的格局。三年投入農業發展資金3億元以上,支援搬遷集中安置點所在村産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對發展特色産業的貧困搬遷戶,給予不少於1000元的扶持。
三是遊客進山。依託高山山水田園自然風光和特色經濟作物園區、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及鄉村旅遊。重點打造成渝走廊農業觀光體驗、渝宜高速原巴渝、渝湘高速民俗風情體驗等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構建渝東南、渝東北和秦巴山、武陵山、大婁山“兩帶三山”鄉村旅遊格局。
四是産品出山。積極引入龍頭企業,支援發展農民合作社特別是股份合作社,做到與産業發展、扶貧搬遷同步。用好高山農産品綠色、生態、環保、安全這張“名片”,打好“山貨”牌,培育知名品牌。採取舉辦農産品展銷會、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走出去展示展銷、發展農超對接和配送直銷、網上銷售等多種渠道,幫助農民銷售農産品。結合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農産品産地加工、地方特色産品加工和商貿流通,把農産品當旅遊産品賣,促進山區農産品賣得遠、賣得久、賣好價錢。
抓好“四結合四配套”——
構建休閒農業支撐體系
總體上看,重慶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題之一。多形態的發展模式逐步出現,發展模式和規模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相聯,各具優勢的都市型、城郊型、遠郊型格局初顯等基本特徵。
為進一步促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重慶市將著力抓好“四結合四配套”。四結合: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結合。發揮新農村建設“千村推進百村示範”工程的引領作用,連點成線、以線擴面,更加注重生態環保、文明傳承等,打造新農村建設“升級版”。二是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圍繞全市美麗鄉村建設,以115個市級示範村和各區縣確定的示範村為載體,大力推進城郊遊、高山遊、民俗遊、觀光遊,把休閒農業培育成農村新的重要支柱産業。三是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結合。調整農業結構,突出發展資源節約、生態高效、環境友好型特色效益農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四是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結合。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推進房前屋後、荒山荒坡、公路河道等綠化。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農村衛生改廁、庫區移民農村環保示範等項目,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抓好秸稈綜合利用、農業投入品包裝回收利用、人畜糞便處理利用等,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四配套:一是農業産業配套。堅持走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之路,重點發展糧油、蔬菜、畜牧、柑橘、漁業、林果、中藥材、花卉、茶葉、蠶桑和煙葉等11個産業。支援區縣著重培育1~2個“舉旗産業”,打造産業帶,以産業發展為支撐帶動休閒農業的梯次發展。二是基礎設施配套。大力推進水、路、電、氣、市、村鎮等基礎設施和基本農田建設,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因地制宜建設農民新村,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環保設施,改善居住環境。三是體制機制配套。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構建完善人轉城、地轉活、錢轉鄉的政策制度。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四是公共服務配套。深入推進農村養老、醫療和社會保障服務,加強農家書屋、文化廣場、體育健身等文體設施建設,強化公民道德建設,深化“星級文明戶”、“生態庭院”等文明創建活動。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完善村規民約,引入城鎮社區管理模式,提高服務管理水準。
2007年,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千百工程”,即每三年一輪,市級重點建設100個示範村、1000個推進村,並由點、連線、成片建設。2013年,重慶啟動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努力形成點上有特色、面上有規模、整體大變化的美麗鄉村發展格局。
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為休閒農業發展創造了紮實有力的基礎條件。在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中,改造農村危舊房16萬戶,建成巴渝新居9萬戶,村容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村人居環境不斷美化,生産與生活方式日漸轉變。同時,各地結合特色效益農業建設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培育了一大批特色突出、景致獨特、文化鮮明、民俗多彩、鄉風文明、生態怡人的美麗鄉村,讓人們品味農業情調、享受田園生活、體驗農耕文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