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交割日魔咒?中金所稱“你想多了”

  • 發佈時間:2015-07-18 02:50:47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京報訊 (記者金彧)7月17日是三大股指交割日,市場在此前擔心“交割日魔咒”重現。7月17日,交割日當天多頭完爆空頭,三個股指期貨合約以及A股均迎來普漲行情。對此,中金所昨日發文引用中證報報道稱,股指期貨市場沒那麼多“陰謀”,不存在“交割日魔咒”。多家券商分析稱,預計下周有望開門紅。

  交割日前後連發五文

  截至昨日收盤,滬指大漲3.51%報3957.35點。同時,各股指合約均上漲,其中,上證50IH1507上漲1.84%、中證500股指期貨IC1507上漲5.82%、滬深300股指期貨IF1507上漲3.67%。

  此前,市場擔憂股指期貨交割會對現貨市場造成劇烈衝擊,引發投資者對“交割日效應”的擔憂。不少投資者預測7月17日滬指將迎來大跌,甚至有投資者認為當日大盤下跌的概率為八成。

  對此,中金所7月16日、17日兩日,在官網上連續發佈五篇文章。在交割日前夕,7月16日中金所就發文“期指交割日大戰?你想多了!”7月17日交割日當天,中金所又發文引用中證報報道稱,作為一個新事物,股指期貨市場沒那麼多“陰謀”,市場參與者應理性客觀地予以評價。自股指期貨上市以來,交割日期現貨價量表現正常,並不存在每逢期指交割股市大跌的現象,也沒有出現所謂“魔咒”現象。

  中金所表示,滬深300、上證50和中證500股指期貨迎來了本輪救市以來的第一個交割日,從表現來看,本次交割並未出現市場之前擔憂的“交割日效應”,期指未受交割日影響出現大幅震蕩情況。

  分析稱有資金開始抄底

  從交割量來看,中金所稱“低於歷史水準”。7月17日,股指期貨各品種總交割量僅2619手,較6月份減少6684手。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表示,股指期貨交割日其實對大盤的影響不大,之前多空雙方基本上已經充分平倉,真正需要交割的量不大。最近市場在修復前期的大跌,有些個股出現了連續的反彈。昨日市場走勢比較好,權重股和題材股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彈,這説明在國家隊救市資金托底的背景上,有資金開始入市抄底。

  同時,中金所發佈新合約上市通知,滬深300股指期貨IF1603合約、中證500股指期貨IC1603合約、上證50股指期貨IH1603合約,均定於2015年7月20日上市交易,三合約挂盤基準價分別為3967.4點、7149.2點和2720.2點。

  ■ 資金

  證金公司獲銀行超2萬億授信

  此前多渠道籌集資金維護市場穩定

  新京報訊 (記者金彧)7月17日,擔任國家隊救市“錢袋子”的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被曝獲得商業銀行授信規模約2萬億元。昨日,記者從證金公司內部人士獲悉,證金公司目前的確獲得了商業銀行授信,規模超2萬億元。

  昨日有媒體報道,為支援股市,證金公司可以動用的資金規模達到2.5萬-3萬億元,其中包括央行再貸款、商業銀行授信、銀行間市場借款以及發行債券和短融。而據《財經》報道數據顯示,證金公司獲商業銀行授信規模約2萬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近1.3萬億元。

  對此,證金公司內部人士昨日對新京報記者透露,證金公司目前的確獲得了商業銀行授信,規模超2萬億元,不過具體數據還不便公佈。

  6月12日滬指觸及階段性高點後,6月15日開始了非理性暴跌,滬指三周跌超30%。市場一度恐慌並引發流動性危機,政策層開始救市,證金公司成為“國家隊”救市的“錢袋子”。

  7月3日,證監會集結21家券商出資1200億,交由證金公司統一操作。此外證監會還發佈公告,將證金公司資本金由240億元提高到1000億元。增資擴股後,證金公司還將多渠道籌集資金,用於擴大業務規模,維護資本市場穩定。

  7月5日,央行表示,為支援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積極協助證金公司通過拆借、發行金融債券、抵押融資、借用再貸款等方式獲得充足的流動性。

  ■ 動向

  滬股通結束連續9日凈流出

  證監會稱支援適時開展深港通,昨日滬股通凈流入2.98億

  新京報訊 (記者金彧 趙毅波)7月17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支援在滬港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適時開展深港通,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同日,滬股通在連續9個交易日凈流出後翻紅,7月17日凈流入2.98億元。

  分析稱A股開放步伐加快

  由於A股近期行情震幅較大,此前有外媒報道,由於技術問題,深港通啟動日期將暫緩公佈,年底前可能無法推出。證監會6月19日就曾在例行發佈會上回應,目前深港通一切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上週五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深圳表示深港通將如期開通。對此,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昨日也表示,證監會一貫支援深、港交易所開展合作,支援在滬港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適時開展“深港通”。

  對於證監會的表態,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認為,這説明A股市場的開放步伐加快了。滬港通開通前A/H的溢價指數為88%,而深港通在開通前A/H的溢價指數為141%,基礎不同,初期資金的進出可能恰恰相反。

  外資投行一改看空態度

  在持續九天凈流出後,通過滬港通進入內地股市的資金終於開始凈流入。

  截至昨日收盤,滬股通凈流入2.98億元,餘額127.02億元。據記者梳理,在7月6日-16日的九個交易日中,滬股通持續保持資金凈流出狀態,規模達到455.84億元。

  不過,數據顯示,資金凈流出規模在這九個交易日中呈持續縮小態勢。7月6日,通過滬股通流出的外資高達133.85億元,佔到這九個交易日凈流出總額的29.4%。到7月15日,資金凈流出規模已經縮至2.75億元。

  方正證券分析師胡國鵬表示,滬股通結束凈流出表明外資對內地股市的信心也在企穩回升。此前外界一度認為市場會二度探底,但現在看來這並未出現。

  “預計下周滬股通資金還將繼續流入。考慮未來一段時間內股市將繼續呈震蕩整理趨勢,一些股票經過大跌後其實已經跌出了價值,專業投資者將加大從滬港通進入股市,押注那些真正具有價值的成長股。”胡國鵬説。

  6月中旬至上周,中國股市創下有史以來的罕見跌幅。不過,本週以來,監管層“蘿蔔加大棒”式的救市策略終於發揮效力,股市震蕩上行。

  外資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近期,匯豐、花旗等外資行紛紛一改往日對A股的看空姿態,鼓勵投資者進場抄底。高盛更是先後三次發佈報告安撫投資者情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