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瀘縣方洞鎮37個返鄉創業項目素描——八成選擇種養業 七成有望盈利

  • 發佈時間:2015-07-17 06:29:59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瀘縣方洞鎮陳田村一片近60畝的無花果種植基地,對本村人張燈良和刁仕武而言,是放飛希望的田野。

  無花果種植是去年返鄉的兩人合夥啟動的第一個創業項目。“無花果附加值高啊,我們還計劃著買烘乾機、加工機,做成乾果,那附加值就更高了!”刁仕武神采飛揚。

  繼續投資的錢從哪來?記者一拋出這個問題,刁仕武的神色明顯黯淡下來,停頓了一會兒,竟文縐縐地感嘆了一句:“只要希望在,辦法總比困難多。”

  這一句感嘆,道出了瀘縣方洞鎮37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心聲——創業,充滿機遇,又不乏險阻。

  A

  跨界回歸

  30人選擇種養業為創業起點

  “地有些是自家的,有些是親戚朋友鄰居家的,沒人種荒著可惜,我就拿來種了。”7月10日,在宋田村見到葉偉才時,他正騎著電動三輪車在自己承包的10多畝地邊溜達。在廣東一廚具廠打工多年的他,2009年回鄉,開始從撂荒的土地裏掘金。

  方洞鎮37位返鄉農民工,有30位選擇種養業作為創業的起點。這與其説是一種回歸,更像是一種跨界。“早就出去打工闖蕩了,沒種過地搞過養殖,全部都要從頭學起。”雨鋒村的賴加權説。

  雨鋒村宏展生態養豬場的主人許世華夫婦也在不斷摸索養豬技巧,餐桌上擺著的《動植物之謎》一書格外顯眼,“村上只要辦關於養豬的培訓,我們就去參加。”許世華説。

  跨界也有跨界的優勢。7月10日,一見面,賴加權就遞上養雞專業合作社的名片,這是在外闖蕩多年的習慣。這個習慣也為他養的土雞打開了銷路。在賴加權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雞,他的合作社目前成員已達87戶。

  隔壁宋田村的王國遠更是因為種西瓜成為了村裏的紅人。“大家都叫我‘王西瓜’,鄉里鄉親的跟我學種西瓜的就有幾十號人。”

  一直以種水稻和養豬為支柱的傳統農業小鎮,也因為這樣一群人的回歸,得以轉型升級。“這幾年,返鄉農民工創業發展了泥鰍、大雁養殖,開始種無花果、花椒等,注入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基因,比傳統農業收入高多了!”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胡邵華説,借力這些創業者,與旅遊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成為方洞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B

  成長煩惱

  27個項目遇到後續資金問題

  “第一批貨需要材料費20萬元,加工完後要1個月左右才能收回貨款,但很可能第二批、第三批的訂單在此期間也來了,資金就繃得很緊,根本沒能力多接訂單。”最近幾個月,新聯村的胡發彬都在為自己的手袋廠“長不大”而苦惱。

  有27個人都遇到過類似的成長煩惱——全部積蓄都拿來作為創業啟動資金,但由於沒有其他融資渠道,一旦需要擴大規模,追加投資,就顯得捉襟見肘。

  新聯村的李濤去年開始養黑山羊,之前花3萬塊錢買了輛二手國産車,現在後悔萬分。“3萬塊錢現在來説太重要了,能囤不少飼料呢!”

  鎮上也在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7月9日,在石牌坊村採訪黃成友的時候,剛好碰到村主任在宣傳鎮上即將開辦的無息貸款培訓班,每村有10個名額,手把手地教怎樣申請無息貸款。黃成友一聽就來了精神,立即表示要報名。“別説10萬元,就是有個5萬塊,幫助也不是一般的大。”

  無息貸款也讓從事甲魚養殖的屈胡兩眼直放光。“剛剛打開了銷路,可以進入瀘州的超市,想要擴大規模,但沒有餘錢投入。如果能貸到款,簡直太好了!”

  C

  回家真好

  七成項目1-2年內有盈利預期

  7月10日,一邊給年邁的母親端茶送水,一邊跟記者閒聊,賴加權不時嘀咕一句:“還是回鄉創業好。”

  有此感嘆的不止他一個。家鄉熟悉的環境和人,讓返鄉創業農民工覺得自在。胡發彬的想法頗具代表性:“在外面混得再好都不作數,還是要在家鄉有發展才行。”“一開始回來,是為了照顧家人,後來掙到錢了,就覺得沒必要出去了。”“王西瓜”説。

  經過去年一年的耕耘,“王西瓜”的徒弟殷忠飛今年也小有賺頭,“已經賣掉了頭兩批80噸西瓜,今年賺上個七八萬元不成問題。”

  37個返鄉創業項目,有七成左右或許能在1-2年內實現盈利。

  而這需要持之以恒。“特別是在農業領域創業,掙不到‘快錢’,就是要堅持。如果定不下心,肯定搞不成。”薛灣村泥鰍養殖大戶盧祥正説。

  賴加權也很感慨,“竟然就堅持下來了。現在返鄉創業的老鄉越來越多,只要能踏踏實實堅持下來,肯定差不了。”

  慶豐村的鄭英全則選擇增加投資項目。“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裏。”2010年,鄭英全回到家鄉投資30萬元開了兩家電器店,專賣海爾電器,因為趕上了“家電下鄉”的最後一年,生意還是不錯,一年有幾十萬元的收入。後來周邊幾個鎮的家電市場基本飽和,利潤越來越薄。2013年起,鄭英全陸續流轉了200畝土地,也要在種養業裏找錢。

  □本報記者 趙若言 熊筱偉 陳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