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場時刻"解碼中國經濟大勢

  • 發佈時間:2015-07-16 11:31: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半年報”15日發佈,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7%,主要指標逐步回暖,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在全年經濟發展的“中場時刻”,如何看待上半年增長情況?下半年走勢如何?未來趨勢如何判斷?

  “上半場”怎麼看?

  中國經濟“上半場”中,既要看到全球經濟復蘇曲折、中國經濟依舊承壓,更要看到中國經濟産業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化、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等顯著特徵所釋放的積極信號。

  首先,觀察中國經濟運作,不能只是盯著“7%”。一方面,上半年經濟增速處於目標範圍,企穩態勢明顯;另一方面,消費物價基本穩定,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好于預期。增速穩、物價穩、就業穩,國民經濟仍處合理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拉動經濟的三大需求逐月回暖:投資層面,5月份和6月份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連續回升,推動上半年投資增速與前5個月持平,增速下滑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5、6月份連續上升,分別實際增長10.2%和10.6%;儘管上半年出口增速不到1%,但二季度出口走勢逐月好轉,並在6月實現單月轉正。

  “國民經濟在二季度出現積極變化,整個經濟實現了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走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

  其次要看到,前期政策效果正初步顯現。

  從推出重大工程包到投融資體制改革,從降準降息到減稅降負,從創新創業到中國製造2025,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上半年一系列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穩增長政策相繼出臺。

  高盛/高華資深中國經濟學家宋宇認為,這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效應明顯,推升國內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使得二季度經濟在一季度基礎上有所回升。

  從産業結構看,上半年第三産業佔GDP比重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化的趨勢得以延續;從需求結構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提升,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個百分點。

  再次,在看到二季度主要指標企穩向好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回穩基礎仍不牢固,不同區域與行業走勢分化更加突出。

  從區域看,此前同步走、搭便車、同質化的格局正在變化,東中西部梯度發展格局有所改變,其中高度依賴資源和重化工業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巨大。

  而從行業上看,煤炭開採、黑色金屬採選等傳統行業壓力較大,高端裝備製造等行業向好;傳統零售行業下行,電子商務則快速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陳昌盛認為,分化下行的力量由重化工業和産能過剩主導,同時重塑力量也在逐漸顯現,新興上升的力量逐漸積累,反映出結構調整的實質開啟。

   “下半場”怎麼幹?

  “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全年7%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盛來運説,未來穩增長政策和措施效應將繼續發揮,改革創新紅利也將持續釋放,下半年中國經濟有望延續上半年企穩向好走勢。

  “下半年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已經顯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從“三駕馬車”看,預計下半年房地産投資將由降轉穩,對穩投資發揮重要作用,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也將保持穩中略升;消費將保持平穩;出口可能從底部略升,給經濟增長帶來支撐。

  “穩增長政策決不能鬆勁兒。”宋宇説,要確保全年預期目標的實現,下半年穩增長仍要靠內需拉動,特別是投資,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做到以穩促進。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國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通過定向降準、清理規範涉企收費等定向調控措施,不斷鞏固經濟向好基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王軍説,美國年內可能加息、希臘債務問題拖累歐盟經濟,以及國內股市變化、企業去杠桿等風險猶存,都可能影響下半年經濟持續向好走勢。

  張立群認為,當前宏觀調控要針對可能的風險點定向精準發力。下半年定向調控要關注促就業、保民生;要針對世界經濟可能的波動做好準備,穩定出口;要加大改革力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的形成。

  新華社記者日前赴多地調研發現,不論地方還是企業,凡能主動適應新常態,改革步子大、調整結構動手早,努力向中高端産業邁進的,發展勢頭都不錯,穩增長成效顯著,也為進一步調整結構留出了空間。

  “要儘快建立政府在經濟新常態下新的工作模式,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增強。這尤其需要各級地方政府頂住壓力、主動作為,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將中央政策用實、用活、用好。”張立群説。

  “新棋局”怎麼下?

  展望未來,中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更為複雜多變。面對實現經濟再平衡的緊迫任務,找準改革突破口和創新著力點,抓住“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一子落全盤活”,考驗著決心、勇氣與智慧。

  其實仔細觀察中國經濟運作軌跡不難發現,儘管近5年裏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季度之間的波動空間越來越窄、穩定性在不斷增強。

  “中國正進入增速放慢但更加平衡和可持續的增長軌道,這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新常態’。”世界銀行7月初發佈的報告,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顯得很有信心。

  新常態有新機遇。不少學者認為,當前經濟面臨的一些問題,從更長週期看,大多屬於階段性現象,是邁向更高水準的必經之路。更關鍵的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基本面,是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大格局沒變,中國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

  盛來運分析,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仍在加快發展過程之中,並與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資訊化高度融合,創造出新動力,同時消費結構升級、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方興未艾,地區間發展差距較大、後發優勢明顯。

  應該看到,不同區域與行業的走勢持續分化,傳統産業困頓與新興産業勃興並存……當前國內經濟運作呈現的新特徵,引人關注。有學者感嘆,當前經濟走勢的複雜程度甚至超越現有經濟理論和經驗。

  從國際環境看,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世界經濟大週期的一部分,全球經濟也正呈現增長分化的狀態,各國結構性問題各不相同,國際宏觀政策衝突加劇,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中國難以獨善其身。

  眼光轉向國內,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改變,人口老齡化、傳統産能過剩、地方債務、企業效益下滑等壓力不容小覷。截至今年6月份,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40個月負增長,不少企業經營壓力上升。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再平衡任務依然艱巨。”王軍表示,上述情況既説明結構調整步入新階段,轉型陣痛繼續釋放,同時又提示我們在經濟“築底”過程中,不確定性上升,應嚴防局部風險向區域性、系統性風險演變。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發佈的中國經濟“半年報”中,服務業、高技術産業、網路消費等數據格外“吸睛”。其快速增長的背後,是改革創新的“法寶”在破解發展中的現實困難,激發引領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記者此前調研中發現,各地企業有的順應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和産業變革的趨勢,把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有的緊抓“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機遇,“走出去”在國際産能合作中開拓發展空間……

  “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回升,取決於能否通過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形成新的支柱産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黃益平表示,儘管當前新動力的成長一時還難以對衝傳統動力下降的影響,但是這些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代表著發展的方向,是未來的希望所在。(記者王希、安蓓、陳煒偉、于佳欣、王優玲、趙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