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構建大區域合作新格局
- 發佈時間:2015-07-16 01:00: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的重大戰略,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傳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贏價值理念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義
從改革開放政策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中國全方位開放體系的需要,完善中國全面開放的格局;從經濟開放角度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對中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補充和完善;從國際秩序的建設和發展來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有利於構建一個新的公平合理的國家秩序。
整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涉及32個國家,約40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63.49%;生産總值約16萬億美元,佔全世界生産總值的22.32%。2013年,海上絲綢之路國家(不含中國)人口約26億,GDP總值達到7.4萬億美元,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7938億美元,佔2013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9.2%,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經30餘年的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的外向型特徵十分明顯,同時也産生相當的困境:一是伴隨著傳統的勞動力資源價格、原材料資源價格等優勢的逐漸縮小,曾經以低廉價格為優勢的商品出口面臨很大制約;二是從對外開放的市場看,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疲軟,過分依賴歐美市場所帶來的風險,使我國的對外開放面臨困境。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有效擴大我國對外開放水準,拓展經濟發展的腹地與市場,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因而,不論是對外開放,還是對內經濟轉型,都具有重要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擴大、加深同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領域的交流,促進國際關係區域化的發展,營造我國發展的良好外部、特別是周邊環境。它將成為我國與沿線各國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通過大力發展經貿聯繫,在擴大我國經濟的影響力的同時,也使周邊國家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從而有利於形成雙方互信局面,為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提供基本前提。
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面臨的問題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可能比“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更艱難、更複雜。開放必然出現多元,因為多元,相異與摩擦的存在就成為必然。這就意味著,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的經濟或文化領域的摩擦和衝突就成為常態。目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一)大國博弈在相關地區對我國進行牽制
冷戰結束後,美國將經濟快速崛起的中國視為潛在對手。美國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作為取得亞太地區未來經濟合作進程主導權的關鍵機制,隨著亞太地區更多成員加入TPP 談判,該機製成為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工具的態勢越來越明顯。
(二)外部競爭激烈,國內又難以形成合力
海上絲綢之路可能遭遇更加複雜的外部環境、更為激烈的競爭。從國際來看,隨著世界格局和地區形勢的變化,各國間經貿關係的迅速發展,各國對區域性目標市場的爭奪將日益激烈。國內相關部門與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有關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情況較為嚴重,九龍治水的局面沒有得到有效改善,使得原本有限的資源更加分散,各相關省份之間缺乏總體統籌,政府、民間和企業溝通協調機制也不夠完善,難以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三)投資環境亟待改善,海洋大國能力尚存欠缺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等綜合性較強的配套産業為基礎;與此同時,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需要提供原材料、配套産品、運輸系統、石化産業等眾多基礎配套産業。我國的海洋工業生産技術設備落後,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産品品質較低、成本高,影響了海洋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産業化。而目前,我國真正能夠從事海洋高新技術成果研究與應用開發的人才匱乏,能夠從事海洋新興産業尖端技術開發、市場預測、技術經濟分析、産品行銷研究以及情報資訊處理的專門人才匱乏。從我國海洋相關産業的發展態勢來看,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配套要求仍有距離,相關配套産業鏈建設需要加強。
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推進合作共贏,構建大區域合作新格局
各國有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也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過程中,加強相互尊重和包容,推進合作共贏。一是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充分照顧彼此的關切,促進沿路國家共同繁榮。二是突出重點,務實合作。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海上安全等多個領域,依託自身優勢和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歷史,圍繞經濟合作主題,充分利用現有機制和平臺,深化務實、平等合作,找準建設領域和合作重點。重點要深化海洋經濟的開發與合作,加快海洋運輸業、倉儲業、船舶、貨運代理、能源運輸和能源開發等,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三是以人為本,全面合作。以提高沿路居民生活水準和民心相通為目的,擴大人文、科技和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構建大區域合作新格局。
(二)推動沿線地區自由貿易園(港)區建設,促進海上互聯互通
“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發展需要若干沿路港口經濟區作為支撐。加強海洋産業投資合作,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經濟示範區、海洋科技合作園、境外經貿合作區和海洋人才培訓基地等,輻射帶動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加快沿線地區自由貿易園(港)區建設,著力消除現有開放領域當中體制機制障礙和壁壘,擴大市場準入,推動重點領域對外開放。近期,要建設好上海自貿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進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要與沿線國家加強政策協調,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水準。同時,促進海上交通互聯互通,抓住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與沿線國家共建海上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提供海上安全公共産品,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支援相關國家港口、碼頭及資訊網路等骨幹通道建設,促進海上物流和資訊流的有效銜接;加強海洋合作政策交流溝通,促進海上貿易投資便利化。
(三)擴大區域貿易,推動人民幣結算與流通
積極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周邊國家共同制定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勾畫本區域未來發展目標,明確各主體利益和責任等。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要充分發揮歐洲的技術與産業優勢,中國的市場與資金優勢,使得中歐雙向投資有可能成為雙方經貿合作的亮點。通過關稅互惠,貨物、資金以及人員的自由流通,擴大區域貿易,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形成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加強金融合作,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助推器。一是積極推動雙邊本幣結算,條件具備時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多邊結算體系。二是逐步擴大貨幣互換規模,構建涵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各國的貨幣互換網路。三是積極探索共同出資、共同受益的資本運作新模式。四是促進金融市場穩步開放,搭建跨境金融服務網路。五是加強國際金融治理以及金融監管合作,增進金融政策協調。
(四)以能源開發為切入點,促進産業合作
要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促進資源要素在各國之間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運輸通道建設,切實推動油氣、煤炭等能源資源引進。加快推進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以能源合作為主線,帶動上下游産業、工程建設、技術裝備和相關服務業發展。將産業升級與技術進步融為一體,加大對企業的研發投入力度,加快技術轉移,提高轉化效率,形成以自主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在全球産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減少沿線國家産品對我國産品的替代效應,形成錯位競爭。通過産業合作,為中國企業打造投資合作平臺,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産業分工。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