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路武器是否可控

  • 發佈時間:2015-07-14 01:31: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刊發了新美國基金會戰略家彼得·辛格的文章《未來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何有可能是網路戰》,探討了未來國家之間發生的網路戰爭的情形。此前,美國國防部網站報道,美國國防部部長阿什頓·卡特在斯坦福大學發表演講時,對外宣佈美國網路戰爭的新戰略,首次明確指出了美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網路武器執行攻擊任務。作為一種新興的作戰手段,網路武器並不直接殺傷人員,主要作用於虛擬空間而非自然存在的實體空間。那麼,網路武器可以得到理性運用和有效控制嗎?

  資訊化戰爭的實踐表明,無論是精確武器還是非致命武器,在可控性方面都存在短板。相比較,網路武器在可控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優越性。然而,網路武器應用的現狀表明,它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可控的作戰手段。

  首先是攻擊目標的不可控。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全球村的實現,以網際網路絡為依託的網路武器可以輕易打破以往戰爭時空距離的限制,隨時、隨地向目標發起攻擊。同時,由於網路的開放性和行為主體的多元化,造成網路武器的攻擊範圍與破壞程度並不完全取決於攻擊者的意圖與作戰規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網路用戶個人意志支配,正因為如此,網路攻擊的實際範圍往往會超出既定的目標。以布舍爾核電站的工業控制系統為預定攻擊目標的震網蠕蟲,不僅感染了伊朗境內60%的民用電腦,還導致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尼等國600多萬台電腦中毒,網路武器在攻擊目標上的不可控性可窺一斑。

  其次是擴散範圍的不可控。從軍備控制與防止武器擴散的角度來看,網路武器存在先天的劣勢。核武器和精確制導武器的研製與開發,需要高水準的製造技術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為支撐,這極大地限制了其擴散的範圍。網路武器的研發不依賴工業部門,雖然某些複雜的編碼出自高水準的專家團隊之手,但一經研製並應用,其擴散往往不存在任何障礙。譬如震網病毒發現後幾週內,一位埃及的網民就在其部落格內詳述了這種網路武器的製造過程。更有甚者,某些網路駭客或組織從震網中獲得啟示,創造出更複雜的進化版本,毒區就被認為是一種編碼類似于震網的新型網路武器。

  再次是使用頻度的不可控。較之常規武器,網路武器具有兩項與生俱來的優勢。一是網路空間的漏洞廣泛存在,且補丁更新速度遠遠滯後於漏洞發佈速度,因此網路空間的對抗呈現攻易防難的格局;二是由於僵屍網路等匿名遠端攻擊模式的出現,確定網路攻擊的源頭變得異常困難,這是常規攻擊所難以比擬的。這兩項優勢綜合作用,導致實施網路攻擊的成本低廉,且難以追究責任。當優勢的不平衡性偏向進攻方時,往往增加了發動攻擊行為的動機和頻度。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