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叫停”搶奪生源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

  • 發佈時間:2015-07-14 01: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時評

  文·陳慶貴

  教育部又高調“叫停”了。

  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高校嚴格執行招生政策,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後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

  應當説,教育部此番“叫停”式禁止,一是事出有因。近日,北大和清華招生組在網路上“掐架”,互指對方花錢“買”考生。引發輿論大嘩和公眾詬病。二是適逢其時。每年高考錄取季,正是名校“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後重新選擇專業”的大忙季節。

  然而“叫停”歸“叫停”,人們見到的卻是叫而不停。“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後重新選擇專業”這些堪稱沉疴級的老問題,可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年年歲歲禁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後重新選擇專業”等違禁行為一樣不少,照犯不誤。多年來,北大清華之類頂尖名校庶幾年年都要“搶狀元”。

  再看看“炒狀元”,多年前,教育部就多次明確叫停“炒狀元”,可謂苦心孤詣用心良苦。然而令人尷尬復尷尬、太息復太息的是,各地“炒狀元”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炒狀元”之禁令似乎禁了白禁白禁還禁。平心而論,教育部似乎也確有無奈和冤屈。拿“炒狀元”説事,教育部管不了部外媒體,人家炒他也沒辦法。其實不然,比如決定狀元的分數出籠關口在教育部門,如果把住關口不讓分數流出公佈,還會有炒作發生嗎?換言之,一邊明修棧道高喊禁止“炒狀元”,一邊卻暗渡陳倉將狀元分數明裏暗裏透露給媒體,這恐怕不能不讓人懷疑教育部“炒狀元”禁令的誠意。

  事實上,縱觀這些年來林林總總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的教育部禁令,大多大而化之或虎頭蛇尾。比如,有的禁令光有禁則,缺少罰則或罰則太過原則,不具可操作性;再比如,有的禁令一禁了之,缺少事中督查落實和事後跟進查處。多年來,人們見到的是,教育部一波又一波無休無止地下發禁令,卻鮮見違反禁令者被查處和公開曝光的案例。有禁無罰有罰無處的結果,便是“狼來了”和禁令成為“無牙老虎”;“狼來了”和禁令成為“無牙老虎”的結果,便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結果,便是現下人們庶幾已然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屢禁不止愈禁愈烈的週期宿命和“禁止—違禁—禁止”的惡性迴圈。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禁令、非但未能將禁止事項喝止叫停,反而讓自己社會公信力一損再損,可謂有禁令比無禁令更糟糕。

  筆者建言,對教育部而言,對現時僅憑一己之力,一時半會難禁止禁不了的事項,還不如暫且不禁,或與其他部門聯手打出“組合拳”;對在職權範圍內完全可以禁止的事項,則須回頭反思撥亂反正。須知,既然出了禁令,就要有禁有查、有查有處、有處有罰、有罰有曝,只有這樣,恐怕才能重拾禁令的尊嚴和權威,才能重回公眾的信任和滿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