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投資“自然”發掘綠水青山的價值

  • 發佈時間:2015-07-13 09:32:5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投資環境領域,可以改變金融的資本逐利屬性,提高資本的品質,給資本賦予道德情操,使環境投資不僅是有利的投資,更是一種"善"的投資

  --李卓智

  作為一名綠色金融實踐的探索者,李卓智很樂意在公開場合發出自己的聲音。眼下他正不遺餘力地讓更多的人認同這樣的觀點,“一條河流經治理後,自然資本價值得到提升,應該使投資者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從而使生態修復從負債變成投資,使區域環境治理有了可持續的資金來源。”

  “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

  在2015年于家堡論壇上,龍永圖將德稻集團與三亞市政府合作的中國首例“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作為發展綠色金融的實際案例進行了重點討論。

  《三亞市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項目于2014年6月正式啟動,是由三亞市科工信局牽頭、地方20余個政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德稻環境金融研究院具體推進實施的研究性項目,是三亞市政府重點督導項目之一。三亞市政府和德稻集團負責人共同組成了由李柏青副市長任組長的項目推進領導小組。

  “三亞市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是德稻環境金融研究院的理論與實踐結果。“自然資本是自然資源和生態服務價值的總和。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可以幫助我們摸清正資産、負資産和核心資産。核心資産與主體經濟相聯繫,可以帶動經濟增長。”李卓智在論壇上介紹了GDP和自然資本雙增長模式,並表示自然資本的投資回報是以系統收益的原則,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生態的服務價值中,這與PPP模式、評估體系等方面一起構成了投資自然資本的重要因素。

  李柏青坦言,“三亞市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的編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出乎他的預料。李市長表示,三亞市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是對三亞市自然資源的一次全面的梳理,為三亞下一步發展增強了信心,明確了路徑。他還補充説,住建部把三亞市確定為“海綿城市”和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工程試點城市,對山海河林整個自然環境進行全面改善提升,未來三亞將與德稻集團開發新的合作模式,打通金融通道,在生態項目、自然資本基金、自然資本銀行等方面深入合作。

  讓李卓智引以為傲的是,儘管自然資本投資理論在國際上早已提出來了,但一直都沒有得到實質的推動,直到現在全世界都沒有一張城市級的、有規模的、自然資産負債表,“我們做的三亞市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是第一張。”

  “我們對三亞市的自然資本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評估,把這個推出來以後,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評價。到底三亞該發展什麼、怎麼發展,哪一塊可以重點發展、投資規模該如何,通過這張表都能看得比較清楚,希望這張表對當地政府以後的發展和決策有個好的理論依據。”李卓智説。

  價值矩陣讓投資選擇一目了然

  Robert Costanza(康世坦)是國際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SEE)創始人和首任主席,也是德稻環境金融研究院大師團隊的代表人物。康世坦2011年的研究顯示,投資自然資産帶來的商業、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回報率超過100倍。

  在自然資産核算的基礎上,德稻環境金融研究院嘗試使用價值矩陣的分析方法,力圖找到對本地可持續發展最重要、最具敏感性的關鍵自然資産,作為優先投資對象,對這些關鍵自然資産進行投資,能夠帶來地方經濟、社會、環境等整體潛力的最大化。“確定不同地區的關鍵自然資本的原則有兩條,其一是稀缺性,比如對於北京來説,水的價值最大。其二在於移動程度。”李卓智解釋。

  按照德稻環境金融研究院的價值矩陣理論,不同國家和地區可以根據自然資本與GDP的增長速度,可以分成下列四類:

  一是自然資本很高,GDP也很高地區,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新加坡也是這種地區的代表,這些地區不需要特別自然投資。

  二是自然資本很高,GDP低速增長的地區,如不丹,風景如畫,人們對於物質生活要求低,幸福感強。就地區而言,中國的青海、西藏等地區也類似,這些地區需要加速GDP增長,也不需要投資自然資本。

  三是自然資本低速增長,但是GDP快速增長的地區,中國和印度,就是奉行這種發展模式,經濟騰飛,環境破壞嚴重。就地區而言,中國的東部就是這種類型,可通過投資自然資本提高GDP。

  四是自然資本低速增長,GDP也低速增長的地區,如孟加拉、阿富汗、非洲一些國家。就地區而言,中國有很多資源枯竭型城市,當時挖煤挖礦,一旦礦産枯竭,又沒有完成産業轉型,就變為被遺忘和被拋棄的世界。

  “根據價值矩陣分析,顯然第三種模式最有投資價值。就國家而言,最具有投資前景的,就是中國、印度這類經濟發展快速,而環境保護不到位的國家。就中國國內而言,最具有投資前景的,是東部這些經濟發達、但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地區。”李卓智説。

  在李卓智看來,這是一筆很划算的投資:以不到地方政府GDP百分之一的環境治理的資金來投入自然資本,可以使得本地自然資本的價值翻倍甚至增加10倍,改善環境、創造社會效益和軟實力的同時還會帶動了經濟發展,提高當地GDP的品質,幫助當地實現從土豪到紳士的質變。

  “當下東部一些地方,有一種不良的思維,就是面對環境問題矯枉過正。一説治理環境污染,就限制産業、限車牌、驅趕外地人,造成實體經濟的萎縮和整體經濟滑坡,人民生活水準也受到損害。其實,雙引擎發展模式的要義,並非在於禁止一邊,只做減法,而在於實現雙增長。通過投資自然資源,改善當地環境,同時實現GDP的適度發展,最終推動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李卓智補充説。

  PPP模式值得借鑒

  此前,傳統的環保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撥款,法律約束和市場調節,如收取排污收費、環境稅等。但是,僅僅用財政的錢來解決環境問題顯然是不夠的。比如,北京未來治理空氣污染將要花上萬億,第一,都讓政府掏錢肯定不行,第二,錢怎麼投、投到哪?投資完後要評估,風險在哪、效率如何?第三,僅靠公益搞環保也不可持續。

  李卓智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最優的選擇,是用市場的錢解決環保問題。”他進一步解釋:我們要探索用市場的辦法解決環境問題,使自然資本和金融資本攜手。現在我們講投資自然資本就是探索環境和環保的市場方法,現在的方法是靠財政,不是靠市場,而我們看中的是市場需求。

  市場力量的介入,使環保的力量更為完備。去年底,國務院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提倡政府與私人部門為公共服務而通過契約建立起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取長補短,共擔風險、共用收益,並且事先商定一個安全的退出模式。

  “經過幾十年的環境治理,一些利潤高、風險低的環境項目都已經開發殆盡,剩下的都是情況複雜,中低利潤的項目。單靠政府力量已經力不從心,未來環境治理需要PPP模式。”李卓智説。

  PPP模式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地方政府作為一個環境服務的大買家,需要的不僅是技術,還有配套的融資方案。而有經驗的第三方可以根據本地已有産業,對敏感環境區域周邊的産業鏈進行設計捆綁,將高利潤和中低利潤的項目打包,整體推動、綜合治理,對生態環境、項目建設和市場融資進行頂層設計,既能更好解決環境問題,又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同時實現生態效益和金融效益,最終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多贏。

  “政府投資一部分,企業和民間配套一部分,按照資本模式運營,項目進行前評估機構進行一次自然資本評估,項目結束後再進行一次評估,可以大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李卓智同時認為:“投資環境領域,可以改變金融的資本逐利屬性,提高資本的品質,給資本賦予道德情操,使環境投資不僅是有利的投資,更是一種‘善’的投資。”

  然而,目前中國尚無PPP模式治理環境的案例。李卓智帶領德稻環境金融研究院努力要做的,就是協同金融資本行業、自然資本行業以及可持續發展行業,推動中國自然資本的投資浪潮,發掘綠水青山的價值,造就美麗中國

  >>記者手記

  當李卓智坐在天津香格里拉酒店34層的咖啡廳接受記者採訪時,低頭向窗外望去,正好看到了經過治理之後的海河在高樓林立之間靜靜流淌的景象,他説:“這便是投資自然資本的結果。”

  李卓智是在2015年于家堡論壇年會間隙接受記者採訪的。本次論壇以“綠色金融與自貿區建設”為主題,由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主持,並邀請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賈康、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三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柏青、德稻董事局主席兼德稻環境金融研究院院長李卓智、天津綠色供應鏈服務中心總經理穆玲玲、遠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丁元剛出席討論。

  據記者了解,在本次論壇年會前一天,由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同主辦的“亞太經合組織綠色供應鏈合作網路天津示範中心啟動工作會議”在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心商務區于家堡金融區舉行,這標誌著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的《北京宣言》提出的綠色供應鏈合作網路建設工作在天津全面展開。而此次於家堡論壇圍繞綠色金融的基本情況、發展綠色金融的實際案例、自貿區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就是要充分發掘金融體制對於環保的根本性、全局性作用,探索新形勢下的金融改革新方向,以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為基本路徑,加快推進于家堡低碳半島發展建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